政治:《經濟學常識》考點解析教案
2.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
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消滅商品經濟的嘗試失敗的背景下,毛澤東堅持了列寧關于利用商品交換鞏固工農聯盟的主張,堅持了斯大林關于發展商品經濟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的觀點,并強調通過發展商品生產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3.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與范圍。
他認為,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是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密切聯系的。即使實現了單一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如果產品還不很豐富,某些范圍內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有可能依然存在。
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范圍,毛澤東提出了某些生產資料也是商品的論斷,突破了斯大林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只有生活資料是商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的認識。
4.價值規律是一所偉大學校。
關于價值規律的作用,毛澤東受斯大林的影響,一方面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價值規律對生產不起決定性調節作用。另一方面主張在限制價值規律消極作用的前提下,運用價值規律管理經濟,進行經濟核算。
列寧、毛澤東、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
主要觀點 背景
列寧 商品市場的存在只是權宜之計。(消滅商品經濟——政府直接控制商業——政府調節商業) 蘇俄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不具備消滅商品經濟的條件。
毛澤東 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是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密切聯系的;價值規律對生產不起決定性調節作用,但主張在限制價值規律消極作用的前提下,運用價值規律管理經濟,進行經濟核算。 大躍進,人民公社嘗試的失敗
鄧小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形成的三個階段(計劃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計劃與市場都是資源配置方式,都是經濟手段,消除了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對立起來的思想束縛。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的改革開放
專題五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
(1)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新及其意義
考點一: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的背景、基本特點和作用。
(1)背景:①發展工業、建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的需要;②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影響。
(2)基本特點。①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直接掌握、控制人財物資源①;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在計劃規定的范圍內進行。
2.計劃經濟體制的作用:①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國家的經濟獨立,進而鞏固了國家的政治獨立。②抑制了多年來一直困擾我國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增加了財政收入。③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國家通過對國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證了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實現了社會公平。
考點二:了解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及其影響。
①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與我國低水平、多層次、不平衡的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政企不分,政府對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和市場的作用,造成國民經濟條塊分割,不利于社會資源合理流動和社會化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