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哲學》原理與方法論最新整理
2、〖方法論〗:(1)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如果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三、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重點掌握】
1、〖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2、〖方法論〗: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二、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3、價值觀1、人生觀4)(共8條原理)
把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貫穿到人類社會歷史領域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以往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唯心主義一統天下。馬克思把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統一起來,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這是馬克思除剩余價值理論之外的又一大發現,是哲學歷史上最偉大的變革。
第一部分歷史觀(3條原理)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辨證關系原理【重點掌握】
1、〖原理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2、〖方法論〗:要樹立實踐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會現象時,要尊重社會實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同時要確立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反對落后的消極的社會意識,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3、〖反對〗:反對機械唯物主義、歷史唯心主義。
二、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1、〖原理內容〗:(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表明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表明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2、〖方法論〗:要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點、矛盾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法,認識和把握階級社會的各種現象;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重點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