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應試技巧:2019年提高高考政治主觀題得分技巧方法
【解析】本題以XX年冬到XX年春北方大旱為背景,考查了“三農”問題和(水)資源問題這兩個長效熱點。事實上,本題也可以看作是XX年湖北卷第38題糧食安全問題的延續,亦即XX年關注的是糧食安全的市場風險(因各種市場因素導致糧價上漲),XX年關注的是糧食安全的自然風險。
第(1)題是應用分析題,考查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考生運用宏觀調控經濟手段的相關知識談如何推動抗旱工作?忌獜奈⒂^上弄清“經濟手段”包括哪些,并以此為依據,結合材料提供的信息,提出具體措施,這就要求考生具備良好的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思維品質。經濟手段包括三個層次:經濟計劃;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經濟杠桿,亦即政策工具,包括稅收、利率、信貸、物價等。材料一中“緊急調撥資金、物資”,屬于財政投入。從材料三中,可以找到經濟手段運用的方向:“有些地方因資金困難,農田水利設施嚴重缺位”,說明要加大財政支農的投入力度,建設農田基礎設施(財政手段);“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說明要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改革灌溉方式,發展節水型農業(科技手段,產業政策);一些地方發展高耗水型產業,由此可以引出要運用價格杠桿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們節約用水(價格杠桿)。
第(2)題是對第(1)的拓展,要求說明如何協調水資源利用與三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從實質上看,本題也考查了經濟學的核心問題——資源配置問題。這是體現學科價值的一道好題。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國水資源是有限的,難以滿足三大產業的發展需要(農業屬于第一產業,造紙廠屬于第二產業,高爾夫球場屬于第三產業)。實現三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水資源的合理與優化配置。回答這一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思考:一是實現水資源在三大產業之間的合理分配;二是實現水資源在三大產業內的有效利用。對第一個方面,依據兩點與重點相統一的原則,首先要保證農業生產用水,確保糧食安全(要點一);在此基礎上,要兼顧三大產業,即合理分配用水,保證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要點三)。對第二個方面,則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水資源開發與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節水型產業(要點二)。
第(3)題有兩問,分別從政府為什么要承擔抗旱職責的角度考查了考生對政府的宗旨、工作原則的理解,從在抗旱工作中怎樣履行政府職能角度考查了考生對國家職能的理解,設問都很好地體現了教材知識點與熱點材料的緊密結合,有利于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一問,根據材料一中“干旱災害時常威脅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這一信息,可調用“對人民負責原則”進行分析(即要點一和要點二,要注意這兩個要點構成明顯的三段論推理);根據材料二中國務院頒布《抗旱條例》,可調用“依法治國原則”進行分析(要點三)。第二問,基于抗旱工作這一具體情境考查政府職能的知識,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能力。
第(4)題設問范圍較寬,著重考查學生的歸納能力?忌仨氉屑氀凶x材料,對材料層層解析,并進行合理歸納。本題得分并不難,難的是得高分。解題時要注意“辯證唯物主義”這一范圍限制,即要求從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三個知識板塊中尋找理論觀點。答題所需要的信息在材料一、二、三中都有。從材料一中,可提煉出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材料三中的相關信息,可得出要點一。從材料二中《抗旱條例》的出臺,可概括出實踐的觀點(要點二)。從材料三中,可概括出要點三(干旱地區發展耗水產業等)、要點四(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劇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斷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