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什么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是什么?
(2)什么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是什么?
(3)了解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2、能力目標
理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對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懂得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教學重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分別是什么。
教學難點: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的基本觀點和局限性。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舊課)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2、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哪兩個方面——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其中第一個問題是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這問題的不同回答,會出現什么不同的結果?——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什么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本質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先后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決定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決定物質
反映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我們現在學的必修四,主要是誰的哲學呢?——馬克思主義哲學。現在問題出來了,是不是只有馬克思的哲學才是真正的哲學呢?在馬克思之前是不是就不存在哲學、哲學家了呢?如果存在,之前的哲學又稱什么哲學呢?今天,我們要弄個究竟的就是唯物主義在人類的文明歷史長河中到底經歷了那些基本形態呢?
其實唯物主義的發展狀態,是與具體科學分不開的。
我們很清楚:對于書本、桌椅、房子這些東西,一般人都會相信它們是客觀存在的。因為我們天天接觸、使用它們,這很容易理解。但是有些事物,比如,地球是一個平面還是球體?是地球圍繞太陽轉,還是太陽圍繞地球轉?天上有沒有神仙,地下有沒有閻王?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是怎樣產生的?這些問題,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的前提下,可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因此就產生了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2、唯物主義
(1)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產生發展于古代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是,但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缺乏科學的根據與論證,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這就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在其萌芽時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現象看作是無限多樣性的統一,并且在某種具有固定形體的東西中,在某種特殊的東西中去尋找這個統一。如古希臘哲學家泰利斯認為,萬物產生于水,并經過各種變化之后又復歸于水。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認為,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等。隨著人們實踐范圍的擴大和理論思維能力的提高,樸素唯物主義逐步擺脫了把世界本原歸結為某種具體物質形態的局限性。歐洲出現了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的原子唯物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質微粒原子組成的,開始從物質結構上研究世界的本原。原子論,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成就。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則認為宇宙萬物是由一種極細微的流動的物質“氣”構成的,氣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氣一元論。如戰國時期荀子認為,物質性的、統一的氣構成自然界的萬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還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貴命題。東漢王充提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范縝在說明神形關系時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北宋張載認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這些都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思想的樸素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