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收入與分配復習教學案
11.(•全國ⅱ)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取得的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黨的xx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材料三 據統計,1998年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資總額是企業利潤的2.4倍,到XX年降到了0.43倍;1998年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是4.3%,到XX年提高到了21.36%。
(1)從認識與實踐關系的角度,說明黨的xx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學依據。
(2)指出材料二、三反映的經濟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3)結合材料一、二,運用所學政治常識,分析黨的xx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基本道理。
【解析及答案】
1、【解析】選d。判斷何種分配方式的依據,首先要分析其與哪種所有制經濟相聯系,其次再看具體內容是什么。表中題目表明是私營企業,則其分配方式應為按生產要素分配,其員工工資為按勞動要素分配,專利費是按技術要素分配,答案為d項。
2、【解析】選a。通過分析題干材料可知,過分壓低勞動報酬,不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終將限制企業的發展,這說明我們在進行企業分配時,不應只重視效率,還應注重公平,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a項符合題意。b項雖然提到“兼顧公平”,但材料更強調的是公平的重要性,因此b、c、d三項說法都不符合題意。
3、【解析】選d。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屬于初次分配的措施,故①與題意不符;個人工薪所得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可以實現“高收入者多納稅、低收入者少納稅”,這有利于分配公平,縮小收入差距,故②入選;擴大財產性收入不一定能縮小收入差距,故③不選;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消費水平,縮小收入差距,故④入選。選d項。
4、【解析】選b。財政支出是國家對集中起來的財政資金進行分配的過程,其中包括社會保障。中央財政為汶川地震撥付102.95億元,屬于社會保障支出,故選b項。a項與b項相反,故不選。c、d兩項與題意無關,舍去。
5、【解析】選c。我國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由1‰調至3‰,是國家利用稅收政策對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一種具體做法,稅收是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擇c項。
6、【解析】選c。本題是一道組合型選擇題,材料依托市場經濟公平、開放的特征,考查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中稅收政策的調整,根據試題指向是給“中外資企業”平等競爭提供政策性依據,因此②很顯然與題干要求無關,排除②,③不符合題意。故選c項。
7、【解析】選c。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的提高,一方面增加了居民收入,尤其是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進而有利于刺激中低收入居民消費,調節過高收入,縮小高中低收入的差距,促進公平分配,②④正確;另一方面,使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因為稅收收入是國家財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①③舍棄,故正確答案為c項。
8、【解析】第(1)問圖表反映的是財政的經濟建設支出和社會建設支出的變化情況。分別從社會建設支出的具體內容:教育支出、就業支出、公共醫療衛生支出、社會保障支出等方面,說明它們對促進經濟建設的作用。第(2)問除材料中的對人民負責原則,還有民主集中制原則、依法治國原則,并分別結合材料說明如何體現這些原則。第(3)問說明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不能片面強調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