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政治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復習導學案
XX屆高考政治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復習導學案
一、考點掃描
(7)實踐
實踐的概念
實踐的特點
(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條件性
真理和謬誤
(10)認識過程
認識的反復性
認識的無限性
二、考情分析
實踐 安徽文綜,10,4分
海南單科,22,2分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廣東文基,16,2分
寧夏/遼寧文綜,21,4分
海南單科,23,10分
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 江蘇單科,35(1)
浙江文綜,32,4分
【知識梳理】
1、理解實踐的基本含義和特點
(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運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
①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
第一,實踐是一種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以人為主體的,是人所特有的;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事物,不是整個世界。
第二,實踐是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第三,所謂“改造”,必須使客觀對象發生改變。
(2)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理解:實踐的第一個特征主要體現了唯物論的觀點,第二個特征主要體現了辯證法的觀點。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并不是說盲目的實踐活動不存在;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并不否定單個人實踐活動的存在。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②變革社會的實踐。③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2、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
正確的認識、真理、科學理論能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推動實踐的發展。
(3)方法論要求。
一方面,我們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使理論與實踐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另一方面,我們要樹立正確的認識,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重要提示:①科學理論與客觀事物都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②并非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活動,人的活動分為認識世界的活動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實踐是非認識性的活動,只有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才是實踐。
3、真理
(1)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2)真理的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真理的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
(4)真理和謬誤 :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真理是有條件的,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是具體的,如果我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
重要提示:注意區別認識、真理、理論和科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