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政治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復習導學案
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理論則是概念、原理、觀點的系統化,是人們把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加工改造而達到的思維成果。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科學理論是真理性認識的系統化,按其內在邏轄而形成的知識體系。認識、真理與理論、科學理論的劃分在于是否系統化、體系化認識、理論與真理、科學理論的劃分在于是否得到實踐的檢驗證明是正確的科學的,前者概念有正確的東西,但又含有非科學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觀本質。從認識發展的觀點上說,科學理論也需要發展。
4、認識過程
(1)認識的反復性: 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的無限性: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方法論: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四、真題再現
1、(09江蘇31)《孟子》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表明
a.自然界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b.客觀規律是可以被認識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發展規律是客觀的 d.改造世界必須遵循客觀規律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規律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規律是客觀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滅,故b項錯誤;ac兩項知識強調了規律的客觀性,不符合題意。故選d項。
2、(09江蘇33)在我國農村改革中,農民首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首選了第一個村民委員會,創辦了第一批鄉鎮企業,被稱為我國農民的三大創舉。這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是
a.社會歷史的創造者 b.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c.社會變革的引導者 d.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考查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三大創舉既體現了人民群眾創造了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也體現了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故只有a項最符合題意
3、(09安徽10)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是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展開、遞次推進的,它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的歷程表明
①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活動 ②人類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
③認識的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④只有參加社會實踐才能獲得正確認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我國農村改革的歷程: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由題意可得c. ②③ 。①不符合題意④說法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