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政治必考題及解析|教學資料
XX年高考政治必考考點與題型大盤點
一、價格
【主要知識點】①從貨幣的職能看。價格是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產物,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②從價格的形成看。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系影響。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各種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通過改變商品供求關系來實現的。③從價格變動的影響看。由于需求具有彈性和關聯性,因而價格變動會影響人們生活。價格變動也會影響生產,能起到調節生產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促使企業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等作用,因而價格漲落可起到資源配置的作用。④從價格漲落所反映的經濟信息看。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價格漲落反映供求關系的變化;價格持續全面上漲,意味著經濟趨熱、通脹風險在積聚,反之,則意味著經濟趨冷、通縮風險在加劇。
【命題新動向】①此知識點易考計算題,以往多要求依據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計算商品的價值量、價格、價值總量等的變化;今年可能會出現依據商品的價值量、價格、價值總量等的變化,計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②以函數圖像的形式,考查學生對物價、供求、勞動生產率、收入水平、需求彈性及關聯性等等之間關系的理解。③運用價格形成因素、需求彈性及關聯性等知識,分析我國目前物價上漲的原因及國家控制物價上漲的各項措施。④運用價格漲落所提高的經濟信息的知識,正確認識我國目前物價結構上漲所反映的經濟現象及其國家貨幣政策調整的動因。⑤可將價格、消費結構、通脹和通縮、財政作用、宏觀調控等知識有機結合命制綜合性較強的圖表類主觀題。
【典型例題】(無錫期中考試卷)例1、XX年某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210元,XX年該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只有140元。如果其他條件不變,是因為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
a.提高了70% b.降低了60% c.提高了50% d.降低了40%
【解析】本題考查商品價值量和社會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依據商品價值量的變化計算生產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從單位商品價值量從210元降至140元,說明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是提高了。如果設定XX年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x%,則具體計算過程是:210÷(1+x%)=140, x=50。正確答案為c。
(原創)例2、材料一:XX年1月至10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幅
注:3%是國際公認的cpi“安全警戒線”,超過3%就意味著通貨膨脹的風險在加劇。
材料二:XX年1月至10月我國食品類、居住類價格變動情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食品類 3.7 6.2 5.2 5.9 6.1 5.7 6.8 7.5 8.0 10.1
居住類 2.5 3.0 3.3 4.5 5.0 5.0 4.8 4.4 4.3 4.9
注:統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要統計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等八類商品的價格變動情況。10月份食品類價格上漲10.1%,為cpi貢獻了74%,居住類價格上漲4.9%,為cpi貢獻了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