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政治求索真理的過程考點專項復習教案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過程》【考綱考點解讀】
明確考綱(1)實踐 實踐的概念 實踐的特點(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3)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條件性 真理和謬誤(4)認識過程 認識的反復性 認識的無限性
課程標準
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揭示實踐在發現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
備考指要從命題內容上看,考查的重點有:實踐和認識的關系、認識發展的規律。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主觀題。主要以主觀題的形式考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復習備考中要注意:(1)通過引文的形式考查對真理與謬誤的理解。(2)本專題內容可依托的熱點材料有: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等。【考點精講精析】
考點1實踐(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做、行動)它包括兩層基本含義:其一: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物質性活動――人、客觀世界都是物質的其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觀念變為現實)實踐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是人們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計劃變成現實的活動。實踐是人們在意識指導下變革客觀事物的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2)特點a客觀物質性(不是主觀的思維活動)b主觀能動性(不是消極、本能活動)實踐活動與其它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本質的區別。實踐具有自主性和創造性。c社會歷史性(不是個人的孤立活動)社會性:實踐活動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社會行為。歷史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實踐活動也在發展。人類的實踐活動永遠不會停留在同一水平上。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實踐活動總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無止境地發展著。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三個特征,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
考點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正確理解實踐是認識的來源(1)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的區別。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即實踐,而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二是學習他人或前人的間接經驗;由于個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個人的實踐范圍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親自實踐。因此,間接經驗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是“源”與“流”的關系。我們既要重視通過書本或其他途徑獲得間接經驗或知識,更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從實踐中獲得直接經驗或直接知識。(2)認識的來源和認識的對象的區別。認識不是來源于物質世界。認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反映的內容都來自于客觀物質世界。但是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和現象不會自己跑到人腦中來,讓人們去反映它、認識它。人們只有在變革客觀事物中,同客觀事物發生作用,才能獲得對它的認識,并使這種認識不斷完善。因此,實踐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只有通過實踐,客觀事物成為人們改造的對象,才能成為人們認識的對象,被改造著的客觀事物才真正構成人們認識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