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類認識的宇宙──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宇宙、天體的觀念,理解宇宙的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體,正確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
──能力目標
能運用圖表形象掌握太陽系的主要成員,分析說明地球的普通性與特殊性
──德育目標
1.樹立科學的宇宙觀、發展觀;
2.通過講述中國古代取得的天文成就,培養學生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天體系統的層次
2.太陽系結構圖
3.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教學方法
1.通過講授法使學生對地球所處的宇宙大環境能有基本的認識、激發其興趣。
2.引導學生去收集材料,培養其初步的讀圖分析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ⅰ.導入新課:
同學們,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她為我們提供了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基礎,因此,要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更好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就必須對我們的家園──地球,有較深刻全面的了解。而地球作為宇宙中的一個天體,其運動和變化又不能不受到其他天體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事實說明,地球上發生的不少自然現象如果僅從地球本身找它們的因果關系,有時難以得到滿意的解答。因此要全面了解地球,較圓滿地理解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現象,首先要對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為此,教材就把“宇宙環境”作為全書的開篇第一單元,講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什么樣子。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目前人類認識到的宇宙是什么樣子的。下面,請同學們迅速閱讀序言部分。
ⅱ.講述新課:
<板書> §1.1人類認識的宇宙
一、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
(學生看書閱讀后回答:什么是宇宙?老師補充講解、板書)
古代,人們把空間稱為“宇”,把時間稱為“宙”;因此,我們可以說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總和。而現代的天文探測表明,宇宙是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的,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如果要給宇宙在地理學意義上下個定義的話,我們可以這么定義:
宇宙:是廣袤的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與能量的總稱。也就是天地萬物的總稱。
<板書>
1.宇宙的概念
古代:空間—時間
現代:物質—運動
地理學定義:……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經歷了漫長曲折的過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回憶一下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
<板書> 2.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
模糊的天地概念(托勒密“地心說”)→太陽系(哥白尼“日心說”)→銀河系(18世紀、赫歇爾)→上百億年和上百億光年的時空區域(20世紀60年代以來、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
古代,人們出于農業生產或辨識方向等一些生活、生產的需要,必然要對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宇宙空間現象進行觀察,由此衍生出原始的天文地理學。當時,由于技術原因,人們對宇宙環境的觀測主要依靠肉眼觀測,因此,所能觀測到的范圍十分有限,其所討論的天文、宇宙就不外乎模糊概念上的大地和天空。這個時期主要的宇宙觀有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的中心火團說、阿里斯塔克的太陽中心說以及古羅馬的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說”。(大致說明各學說觀點)其中“地心說”由于符合人們日常的視覺體驗,加之符合了基督教“上帝以地球為中心創造宇宙”的教義,因此較易得到人們的接受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