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
使學生整體感知本節內容,讓學生初步認識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的
進一步了解各地理要素的組成及各要素間的關系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歸納分析能力
用圖表分析、簡化地理問題
【投影圖片】
【投影小結】
出示水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示意圖,說明他們不僅是物質在循環,而且也有能量的流動,通過這三大循環,聯系了四大圈層,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一個整體,理 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溫故而知新
直觀顯示五大要素的相互聯系
【板 書】
【學生思考】
【教師小結】
【學生思考】
【學生活動】
【承 轉】
【投 影】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圖5·2中,樹如何自養?
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這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新功能----生產功能。
這個過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參與?
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水分及無機鹽。
說明生產功能是地理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將大氣、水、生物、土壤、巖石等要素統一在一起,通過光合作用生產出有機物。
如果這是一棵闊葉樹種,挪動我國的西北部地區,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條件?為什么?
在西北地區的植物為了適應環境,植物形態又是怎樣的呢?
西北地區的植被---駱駝刺的剖面圖。說明由于水分的改變,物質能量交換作用的方式和強度發生了變化,為了生存,生物必須改變個體形態,達到協調。轉入平衡功能。
在同一幅圖上從不同的角度引出不同的問題,比較容易入手,學生也能接受。
【學生活動】
【投 影】
【教師小結】
【小結板書】
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環境,數量變動的原因?其數量是否保持穩定?
存活率上升、數量增加存活率下降、數量減少食物、水源、避風處和含鹽土壤不足、寒潮多發 食物、水源豐沛、避風處和含鹽土壤不足、寒潮少
結論:平衡功能表現在地理環境要素的性質的相對穩定,且此平衡是動態平衡。
進一步舉例分析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亞的兔災。印證結論。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
【承 轉】
【學生討論】
【投 影】
【教師小結】
【學生思考】
【板 書】
【學生活動】
【教師小結】
【承 轉】
整體性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環境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產生新功能統一的演化過程一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森林面積下降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徑流增加水旱災害增加土壤沖刷、變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大氣濕度下降氣候變干風化加快地理事物是不斷變化的,如氣候變化、地貌變化等,為什么變化?如何變化?
案例2分析:畫出黃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變化和人類影響的過程。
內因:多暴雨、黃土土質疏松、多垂直節理。
過程:水土流失。
結果:地貌的變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氣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