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
結論:水土流失過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個要素統一的變化過程,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
讓學生回憶厄爾尼諾現象,由于秘魯沿岸洋流的變化,引發了那些變化?(漁業減產、全球氣候異常、造成洪澇、干旱)。理解此觀點。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p95活動題:觀察a-e圖,發現湖泊面積和深淺發生了什么變化?
要求學生從每一組圖總體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后,再比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過程。
地形:湖泊—陸地; 氣候:濕潤—干燥;
生物:水生—陸生; 土壤:濕—干;
水文:水面逐漸縮小直至消失。
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大,對自然要素的干擾增加,特別是水和生物,由此引發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用已有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對一般性的自然地理過程進行說明,以加深學生對該觀點的理解
由內因影響轉入人為因素的干擾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舉例說明】
【學生討論】
【錄 像】
熱帶雨林的破壞和植樹造林分別會產生哪些連鎖反應?
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雨林的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相反,植樹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氣候,促使生態向良性方向發展。
案例3分析:找出東北森林的位置,依據案例寫出森林變化導致環境整體變化的因果關系。
98年東北水災。分析原因?重點說明人為原因影響很大。
【教師小結】
【投 影】
【板 書】
【學生討論】
【投 影】
【辯 論】
【教師小結】
二、一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
討論p97活動題:分析修建水庫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長江三峽水庫,黃河三門峽水庫。同時說明三門峽水庫的現狀。
組織學生辯論:(課前布置學生查找資料,教師也可適當提供一些資料)
分成兩組:正方認為利大于弊,正方從防洪、防凌、蓄水、供水、發電、航運等方面入手。
反方認為弊大于利。反方從生態和環境保護、移民工程代價、地質地震防護、大壩的真正功能能否實現等方面論證。
人類在進行大型工程的時候,必須反復論證,以確保工程發揮最大的效益。不可否認,造壩治理水災和索取資源的確是人類的創舉,但正如其他活動一樣,人類可能并沒有認識到這樣做的長遠代價。首先,在危機發生以前,可能沒有預計到;其次危機發生時,可能毫無察覺;第三即使察覺到了,也可能沒能采取行動;最后,即使行動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用圖表分析因果關系
用辯論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討論水庫對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影響,把理論應用到實際問題中,讓學生感到學習地理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是有用的。
【本節小結】
【布置作業】
【課外活動】
地理填充圖冊
搜集資料,分析北方沙塵暴天氣頻繁發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決的措施。
對本節內容進行總結,鞏固所學知識。
學以致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