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 > 自然界的水循環(通用11篇)

自然界的水循環

發布時間:2022-12-02

自然界的水循環(通用11篇)

自然界的水循環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轉化規律,了解目前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淡水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以海陸大循環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水循環,能夠繪制“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并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通過學習水的若干運動轉化、更新規律,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指導個人行為。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陸地水體的有關知識,便學生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2)通過水循環運動的學習,認識自然界水的動態平衡,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當一個人昏迷不醒的時候,他開口說的第一句話,一般說第一個字是什么呢?(學生齊答“水!”)可見水為生命之源,其對人類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

  [投影顯示]

  資料一:“世界水日”的來歷

  1992年6月參加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10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聯筆寫下了這樣的警句:“水不僅為維護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須,而且對一切社會經濟部門都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意義。”繼而,聯合國大會決定,自1993年起,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就水資源保護與開發開展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

  資料二:人類面臨空前的水資源危機。

  21世紀,世界人口將增長3.6倍,農業用水將增加5倍,工業用水將增加26倍,城鄉各地生活用水將增加18倍。在非洲有12個國家常年缺水,4億多人飲水不足,而在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等國,許多大河滔滔人海,水資源未得到有效地利用。

  [教師引導]從以上出示的有關“水”的報道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水對人類生存和發展起著生死攸關的重大意義;意識到當今水資源問題不僅是區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水資源問題需要全球每一個人的關注,同樣我們也不例外。

  [教師提問]地球上的水體主要有哪些?它們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學生回答]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其中海洋水占到全球的96.53%。

  [教師提問]哪些水體是方便人類利用的呢?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教師追問]那么,這些水體在地球水體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呢?

  [教師引導]我們通常所說的水資源,要指陸地上各種為人們所利用的淡水資源。結合這一概念,讀此統計圖表,你有何認識?請利用數字定量回答。

  [學生回答]淡水資源及方便人類利用的水體所占的比例太少了!淡水資源占地球水體總量的3.5%,方便人類利用的淡水占地球上淡水總量的0.3%。

  [教師提問]陸地上哪種淡水資源儲量最多?

  [學生回答]冰山是陸地水資源的主體。

  [教師追問]冰是否方便人類利用?水資源的利用性質與什么因素有關系?

  [學生回答]不,主要是冰川的更新周期比較長,不便使用。

  [教師提問]那請說一說為什么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作為水資源?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周期較短,利用后在較短時期可恢復。因此,它們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也是我們目前開發利用的主要水體。

  [分組活動]閱讀教材圖3.2思考:

  (1)河流補給是指河水的來源。圖中河流的補給可能涉及哪幾種水體?

  (2)河流與湖泊關系十分密切。假設河流水位與湖泊水位有差異,分析它們的補給關系。

  [學生討論](略)

  [教師補充]大氣降水是大多數陸地水體的直接來源,所以,我國東部絕大多數河流的徑流與降水量季節變化關系密切,有明顯的季節和年際變化;靠雨水補給的河流,其汛期出現的時間與降水量出現的季節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為不同的氣候類型,降水的季節并非都在夏季。在內陸地區,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補給,所以,河流徑流變化與氣溫變化有直接的相關性,河流的汛期出現在夏季。但是應該注意:南北半球的季節是相反的。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氣候,因此,在冬季,我國大多數河流進入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補給。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湖泊對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庫會起削減洪峰的作用。

  [問題過渡]我們已經知道,地球上的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但是為什么沒有用完呢?(因為地球上的水處在不斷的循環運動之中)。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圖3.37《水循環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在圖上找出構成海陸間水循環的八個主要環節,標出每個環節的含義。

  2、海陸間循環、陸地循環、海洋循環分別包括哪些環節?

  [教師要求]請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

  [學生回答]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陽輻射作用下,通過蒸發、水汽輸送、大氣降水、陸地徑流等環節,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陸間水循環。

  [教師補充]在海洋內部和陸地內部也存在著水循環運動。陸地循環通過蒸發或植物蒸騰形成水汽,水汽凝結又形成陸地水。這就是水的陸地循環,但不論是其發生的空間領域,還是參與的水量,陸地循環都不如海陸間水循環的規模大。因此,海陸間水循環對自然環境及人類影響最大。

  [學生活動]通過學習“水循環”示意圖,設想沿海的a地和內陸的b地,水循環對這兩地氣候、水文、植被會有什么影響,進而歸納水循環地全球氣候和生態的影響。

  [學生回答]略

  [教師補充]正如同學們所歸納的那樣,海陸間水循環時a、b兩地影響有所不同。沿海的a地降水多,植被稀少,流水作用對地貌的影響也相應減弱。由此可見,水循環對氣候和生態環境具有明顯的影響。

  [教師提問]海陸間水循環除對自然環境有影響外,對人類社會是否也有重要意義呢?請同學們觀察水循環示意圖回答。

  [學生回答]使陸地淡水資源不斷得到補充、更新。

  [逆向思維討論]如果自然界不存在水循環,那地球將會出現什么狀況?

  [學生分組討論]各小組自由發言,各抒己見。

  [教師補充]正是海陸間水循環,使海洋水蒸發,源源不斷變為水汽輸送到陸地,實現了海洋水、大氣水和陸地水之間相互轉化,維護了全球水的動態平衡,促進了陸地淡水資源的不斷更新。所以,海洋水汽能夠到達的區域,生態環境充滿了生機。宜人的自然條件使農業成片分布,也使人口和城市相對密集。這也正是前面講到的目前全球有50%多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的重要原因。可見,海陸間水循環對于地理環境乃至地球生命的影響是既廣泛又深刻的。

  [教師承轉]陸地之間不斷地進行相互轉換運動,也在促進陸地水資源更新轉換方面與水循環運動發揮著異曲同工的效應;根據水循環的原理和轉化規律,我們了解到水資源具有永續利用的性質,那么是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呢?為什么在全球范圍內還會發生水資源的嚴重危機呢?目前造成水資源危機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有哪些呢?請同學們就此問題展開討論,各抒已見。

  [教師小結]并布置學生活動]由討論得知,水資源分布不平衡和季節、年際變化大等自然原因以及人口膨脹、過度開采、利用不合理、環境污染等人為原因都是造成“水荒”肆虐的重要原因。

  [學生活動]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北方地區的缺水問題,目前,我國正在實施一項偉大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總體格局定為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從揚州附近的江都抽長江水,利用京杭運河及大致與其平行的河道作為主干線,逐級提水北送到天津。主要解決黃淮地區東部、山東、冀東和天津等城市的缺水問題;中線從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引水,北送至北京、天津。重點解決沿線城市用水并且兼顧農業和其他用水;西線從長江干支流(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入黃河上游。主要解決西北干旱缺水問題。目前,東、中線工程實施方案基本敲定、整個工種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完成。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原因。1.自然原因2.人為原因。

  (2)解決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最根本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但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是________________。

  (3)跨流域調水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原理解決水資源在地區上分布不均的方法。為了緩解天津和青島兩市水資源緊張的局面,我國已經別建成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工程。

自然界的水循環 篇2

  課型:新授課

  教具:多媒體設備、課件

  教學目的:(1)使學生認識到地球上的水是由不同形式組成的,并認識其相互的關聯性以及水的循環過程和意義。

  (2)對學生進行水資源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重點難點:水循環的過程

  教學過程:

  “水是生命之源,同時和不斷運動變化的自然界一樣,大自然的水也是處于運動更新的狀態之中。這堂課我們來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

  多媒體展示課題名稱:“第一節自然界的水循環”

  “在探討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環之前,我們首先得弄清楚自然界的水體是怎么組成的。大家知道水的存在有三種形式:氣態、液態、固態。那么大家想想地球上這三種形式存在的水有那些水體呢?”

  多媒體展示板書內容:“一、相互聯系的水體”

  學生思考半分鐘,同時提示看多媒體展示的圖3.1“水圈的構成”

  “對照圖,我們看到不同的水體分成了不同的板塊,并且他們所占的水體總量是不一樣的,其中海洋水占全球水儲量的96.53%,而最小的水體是生物水,僅占0.0001%。,但是他們之間卻是有著聯系的。大自然是個統一體,不同的水體之間依然存在著物質和能量之間的交換,下面我問一個問題,上述兩種水體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

  學生答:“生物水通過植物蒸騰作用,變成大氣水,大氣水通過降雨形成河水、冰川水、土壤水、湖泊水、地下水,這些水體通過各種形式的運動比如地表徑流、地下徑流,都可以變成海洋水。”

  “答的很對,這些水體之間的聯系是很緊密的,他們不僅具有水源的相互補給關系,他們在能量、質量、數量上都是息息相關的。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這是為什么?注意我說的兩個詞:質量和數量”

  學生答:“河水少了土壤水也可能變少,海水可能會變多……”

  學生答:“河水污染了,土壤水也會被污染,海水也是……”

  “嗯,沒錯,自然界的水體是不斷運動的,在物質上和能量上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一條河流被污染可以造成一片土地被污染,同樣可以造成海水的污染。大氣水被污染同樣值得我們重視,我們所說的酸雨的形成就是大氣水被污染的結果。同時呢,我們也應該放眼全世界,比如一條河流如果流經多個國家,處于上游的國家如果污染了河水,下游的國家就會遭殃。我們還可以看到,人類賴以生存并能開發利用的淡水資源在全球水儲量中僅占了1.7%左右!并且目前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都是相當嚴重的,水資源的保護迫在眉睫。地球上的水應該由我們共同來珍惜和保護。”

  多媒體展示:圖3.2“陸地上的水體及其相互關系”

  “聯系剛才我說的,大家思考“讀圖思考”這里的兩個問題。”

  學生自主討論2分鐘

  提問1:河流補給是指河水的來源。圖中河流的補給可能涉及哪幾種水體?

  回答1:大氣水、冰川、生物水、地下水

  提問2:河流與湖泊的關系十分密切。假設河流水位與湖泊水位有差異,分析他們之間的補給關系。

  回答2:湖泊水的蓄積和排泄起到水體之間的緩沖作用。當湖泊水位較低,河流水補給給湖泊;當湖泊水位較高,湖泊水補給河流水。

  引申思考:對于第二道題,大家想想看我果哪些湖泊和河流有這種補給關系?(例:洞庭湖、洪澤湖……)

  “以上的內容充分說明,自然界的水體由很多部分組成,但是他們都處于相互轉換、相互影響的過程,他們是相互聯系的。”

  “剛才說了,自然界的水處于不斷的運動循環的狀態之中,但是宏觀上他們是怎樣運動的呢?這就是下面要介紹的水循環的過程并了解它的意義。”

  多媒體展示板書內容:“二、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首先我們來觀看這個flash動畫,大家在看的過程中注意看這種運動被分成了幾個部分,各自有何特點?”

  多媒體展示海上內循環flash動畫

  多媒體展示陸地內循環flash動畫

  多媒體展示海陸間循環flash動畫

  學生答:“分成了四個部分,三種循環。”

  老師分別結合動畫講解:海上內循環、陸地內循環、海陸間循環

  “我們看到的這三種循環,他們并不是孤立地進行的,而是同時在進行著的,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某個環節出現問題了,比如海陸間循環停止了會出現什么狀況?”

  學生思考,結合“活動”的兩道題目。充分發揮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積極鼓勵學生的課堂活動。

  解題、總結

  這堂課的設計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更直觀演示了課堂內容,學生更容易理解并融入到教學當中。同時,探究性的教學很好的啟發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培養了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的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地理教學的新形式新思維。

自然界的水循環 篇3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水圈的構成和特點。

  理解并能繪制示意圖表示水循環的過程,掌握其主要環節。

  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運用水循環的原理知識,分析常見的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談話法,討論法。

  2.讀圖分析法。

  3.多媒體課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確立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水循環的形成過程和地理意義。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教學難點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件展示課題:地球上的水  同時播放音樂《高山流水》)

  [新課導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廣和最重要的物質,地球因為有了水才變得豐富多彩,生機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們又是如何運動的呢?從今天這一節課開始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課件展示本節課題:自然界的水循環)

  (課件展示圖片:南極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葉子)

  [教師精講]

  師:大家注意觀察圖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幾種形式存在于我們的地球上?

  生: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形式。

  師: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圖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體,地球上的水體是多種多樣的,除了老師給你們看的圖片還有哪些類型呢?請大家閱讀教材第58頁圖3.1以及課文,注意圖中各水體所占的比例。

  師:這些存在于不同空間的水體共同組成了一個圈層,也就是——

  生:(齊答)水圈。

  師:讀了圖3.1,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水圈的主體是——

  生:海洋水。

  師:對!它的水量約占全球水儲量的——

  生:(齊答)96.53%。

  師: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陸地淡水的主體是哪一種水體呢?

  生:不多。陸地上淡水的主體是冰川。

  師:目前冰川還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是非常——

  生:有限的。

  師: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種水體以氣態、固態和液態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化,但同時各種水體的數量和空間分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水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生:水圈是一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

  師:組成水圈的各種水體在運動的過程中是相互聯系的,請大家閱讀教材第58頁圖3.2,注意觀察陸地水體是如何聯系的?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8頁圖3.2,思考討論圖右的“讀圖思考”。

  第一個問題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觀察能力。通過讀圖觀察,可以得出河流的主要補給水源有大氣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雨水補給是世界大多數河流的主要補給來源。第二個問題的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當河流與湖泊之間存在補給關系時,假若河流水位與湖泊水位有差異,則存在兩種情況,即當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時,由河水補給湖泊水;反之,當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時,由湖泊水補給河水)

  師:圖中河水可能有哪些來源?

  生1:有冰川融水、湖泊水。

  師:還有嗎?

  生2:大氣降水。

  師:對。還可能有地下水,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河流的河水往往有多種來源,也就是說有多種補給。我們舉一個生活中的實例來研究一下,誰來說說長江水的補給?

  生: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頭有來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有許多湖泊與之相連,可以得到湖水的補給,長江大部分河段處于季風氣候區,有豐富的降水,所以還有大氣降水補給。

  (板圖:長江中下游河段及與之相連的鄱陽湖和洞庭湖)

  師:非常好!在長江的中下游地區,當湖水水位高于長江水位時,湖水會補給河水,但當雨季到來時,長江水位高漲,當河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時,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會怎樣?

  生:(齊答)河水補給湖水。

  師:對,所以長江水和湖泊水之間存在相互補給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在長江處于洪水期時,湖泊對河流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調節洪水的作用。

  師:非常好!這種現象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嗎?

  生:我們可以通過修建人工湖泊——水庫來防洪。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事實上,不僅河流與湖泊之間可以相互補給,河流和地下水之間也存在類似的相互補給關系,補給的方向均取決于兩者的水位高差。俗話說“井水不犯河水”,從我們研究的水體相互聯系的角度來看就不科學了。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課件展示:“黃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圖”,思考該河段河水和地下水之間的補給關系)

  師:這是黃河下游,河床遠遠高出周圍地面,最大的高差要達到7~8米,那么河水和地下水之間會是怎樣的補給關系?

  生:河水補給地下水。

  師:很好!李白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吟誦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之水奔流到海后真的就不復回了嗎?我們先來看下面的動畫

  (動畫演示:水循環)

  師:從動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水在不斷地進行著連續的循環運動,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水循環。下面請同學們結合屏幕上的問題,閱讀教材第59頁“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注意圖文結合,觀察圖中每一個箭頭的含義。

  (屏幕展示思考題)

  水循環將哪幾個圈層聯系了起來?

  水循環主要發生在哪些領域?

  水循環可劃分為哪幾種類型?

  你能用更簡單的示意圖表示出各種類型的水循環嗎?

  (學生閱讀完課文后回答所列問題)

  生1:水循環聯系了水圈、大氣圈、巖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層。

  生2:水循環發生的領域主要有海洋與陸地之間、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

  生3:水循環可劃分為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三種類型。

  師:大家都回答得很正確!三種水循環中最重要的也是環節最完整的是海陸間循環,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用簡單的示意圖畫出這一循環過程,大家要注意每一個箭頭所代表的環節的名稱。

  (用邊講邊畫的方式調動學生參與教學,加強學生對海陸間水循環每一個環節的記憶)

  師:海陸間循環我們一起完成了,下面我想請兩位同學上來完成其余兩個水循環。

  (兩學生板畫完成后,師生共同指認所畫箭頭的含義)

  師:正是生生不息的水循環給地球和人類帶來了生機,同時人類活動也在時時影響著水循環。教材第60頁的活動題給我們列舉了兩個例子,我們在課前布置大家分別收集與這兩個例子有關的資料,下面就請兩組同學派出代表分別上臺談談各自的研究結論,可以在投影儀上投影你們收集到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課前先讓學生分組收集相關資料,目的是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學生自己收集資料的過程也可以更好地拓寬自己的視野,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比被動接受教師提供的現成資料得到的感受和效果要好得多)

  生:20世紀90年代末,黃河下游出現了嚴重的斷流現象,其自然原因是氣候干旱,但主要是人為原因造成的,是黃河沿河地區,特別是上游地區過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對下游依靠黃河供水的地區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斷流給沿岸地區人們生產和生活用水造成極大困難,此外也對黃河下游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極大影響。目前我國對黃河斷流問題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統一協調上、中、下游水資源開發與使用數量,對黃河水資源進行跨地區的合理調配;運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庫)對河流水資源的季節變化進行合理調節;在農業生產中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技術和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這些措施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應補充,注意培養學生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根據學生提供資料的情況,可補充自己準備的圖片資料,讓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黃河斷流的嚴重性)

  (課件展示:黃河斷流圖片和資料)

  師:剛才我們第一小組的同學代表的發言非常精彩,語言表達思路非常清晰,前因后果的分析也是有條有理,并且還收集了黃河斷流的圖片,大家看了是不是很揪心啊!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我們一代一代炎黃子孫,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可由于我們無節制地對她進行索取,致使出現斷流,而且斷流的時間越來越長,1997年斷流時間竟長達226天。黃河斷流,除了剛才我們同學所說的原因外,黃河源頭的過度放牧導致草原大量退化,黃河上游河段的森林大量砍伐使喬木林覆蓋率幾乎不到0.35%,這些都是黃河斷流日趨嚴重的原因。水是生命之源,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反思我們的行為!

  師: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小組又是如何解答另一個同樣讓我們憂慮的問題的。

  (第二組代表上臺發言)

  生:濟南近幾十年來的泉水斷流現象,也主要與人為因素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和使用,導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確保泉水長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從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入手,如通過增加植被的覆蓋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滲入量;另一方面應采取果斷而有效的措施,如關閉自備水井、實行地下水開采許可證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防止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

  師:這位同學說得也很好!由于人們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明顯下降,泉眼枯竭在全國很多地區極為常見。隨著對水資源需求的增加,人們常常不顧客觀自然規律,盲目向自然界要水。上面兩個事例都體現了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不良影響,你們有沒有發現主要是影響了水循環的哪些環節?

  生: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

  師:對!我們可以看到,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必然對水循環產生不合理的影響,那么,人類能否通過改變水循環的某些環節,促進水循環的形成呢?能不能舉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來?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生1:人類可通過人工催云、人工降雨改變降水這一環節。

  生2:還可以修水庫、跨流域調水、引水灌溉改變地表徑流。

  師:很好!譬如我國正在實施的南水北調工程。大家說得都非常好,還可以通過補充地下水、植樹造林、改變地下徑流等。

  師:通過上面內容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到水循環原理在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水循環對地理環境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視頻1:“滾滾長江東逝水”)

  師:長江水屬于水循環中哪一個環節?

  生:地表徑流。

  師:它為什么能源源不斷地東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生:因為不斷地有降水補充。

  師:正因為不斷進行的水循環,使長江水得到了不斷的——

  生:(齊答)更新。

  師:對!水循環促使地球上的各種水體得到不斷的更新。我們再來看一下其他幾個素材又體現了水循環的哪些意義?

  (圖片:“黃土高原地貌”)

  師:黃土高原當初形成的時候地表是平坦的,是什么使它形成今天這種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生: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疏,再加上夏季降水集中,而且多暴雨,流動的地表徑流對高原表面的長期侵蝕形成了今天的黃土高原。

  師:回答得很好!水循環是自然界最富動力的循環運動,它不斷地塑造著地表形態。

  (圖片:舟山漁場)

  師: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它為什么能成為我國最大的漁場呢?與水循環有什么關系呢?

  生1:處于大陸架,陽光充足。

  師:還有原因嗎?

  生2:暖流與沿岸北下的冷水相遇。

  師:很好,它的成因還和長江、錢塘江在其附近入海有關,誰來具體講講?

  生3:因為長江、錢塘江入海帶來了大量的營養物質,所以這里餌料很豐富。

  師:不錯!下面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材料分析和總結一下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學生討論后發言,課件展示結論)

  促進水資源更新,維持水量平衡;

  促進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

  影響全球氣候和生態;

  塑造地表形態。

  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水圈的構成和特點,各水體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水資源是可以更新的,所以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寫一篇小論文,課后評比。

  2.請你提出10條節水建議。

自然界的水循環 篇4

  一、 課標的要求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準,與舊教材的教學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 舊教材一般將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分為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陸上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三種。“標準”并不要求對水循環作這樣的劃分或出現三種循環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將三種循環的過程和環節綜合在一幅示意圖中,使學生綜合把握水循環。

  2、 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與環節。

  3、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對水循環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巖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二、 教材分析

  1、 教材先闡述水圈的概念與構成,接著說明陸地上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互補的關系,從而引出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其中教材所附的讀圖思考題讓學生思考分析陸地水之間相互轉化補給的關系。活動題讓學生結合水循環原理去分析說明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2、 教材中出現了三種水循環的概念,與“標準”要求不大符合,教學中對這部分內容要淡化。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轉化規律,了解目前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淡水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

  (2) 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以海陸大循環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2、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學習水循環,能夠繪制“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并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 通過學習水的若干運動轉化、更新規律,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指導個人行為。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學習陸地水體的有關知識,便學生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2) 通過水循環運動的學習,認識自然界水的動態平衡,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四、教學重點

  1.認識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

  2.掌握洋流的分布規律;

  3.分析洋流對地理環節的影響。

  五、教學難點

  1.水循環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2.洋流的分布規律。

  六、教學方法

  1.小組式討論法;

  2.多媒體教學法;

  3.讀圖分析討論法;

  4.案例分析法;

  5.啟發式討論法;

  6.自主學習法。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當一個人昏迷不醒的時候,他開口說的第一句話,一般說第一個字是什么呢?(學生齊答“水!”)可見水為生命之源,其對人類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

  [投影顯示]

  資料一:“世界水日”的來歷

  1992年6月參加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10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聯筆寫下了這樣的警句:“水不僅為維護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須,而且對一切社會經濟部門都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意義。”繼而,聯合國大會決定,自1993年起,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就水資源保護與開發開展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

  資料二:人類面臨空前的水資源危機。

  21世紀,世界人口將增長3.6倍,農業用水將增加5倍,工業用水將增加26倍,城鄉各地生活用水將增加18倍。在非洲有12個國家常年缺水,4億多人飲水不足,而在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等國,許多大河滔滔人海,水資源未得到有效地利用。

  [教師引導]從以上出示的有關“水”的報道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水對人類生存和發展起著生死攸關的重大意義;意識到當今水資源問題不僅是區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水資源問題需要全球每一個人的關注,同樣我們也不例外。

  [計算機顯示]  地球水儲量百分比圖

  [教師提問]地球上的水體主要有哪些?它們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學生回答]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其中海洋水占到全球的96.53%。

  [教師提問]哪些水體是方便人類利用的呢?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教師追問]那么,這些水體在地球水體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呢?

  [教師引導]我們通常所說的水資源,要指陸地上各種為人們所利用的淡水資源。結合這一概念,讀此統計圖表,你有何認識?請利用數字定量回答。

  [學生回答]淡水資源及方便人類利用的水體所占的比例太少了!淡水資源占地球水體總量的3.5%,方便人類利用的淡水占地球上淡水總量的0。3%。

  [教師提問]陸地上哪種淡水資源儲量最多?

  [學生回答]冰山是陸地水資源的主體。

  [教師追問] 冰是否方便人類利用?水資源的利用性質與什么因素有關系?

  [學生回答] 不,主要是冰川的更新周期比較長,不便使用。

  [教師提問]那請說一說為什么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作為水資源?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周期較短,利用后在較短時期可恢復。因此,它們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也是我們目前開發利用的主要水體。

  [分組活動]閱讀教材圖3.2思考:

  (1) 河流補給是指河水的來源。圖中河流的補給可能涉及哪幾種水體?

  (2) 河流與湖泊關系十分密切。假設河流水位與湖泊水位有差異,分析它們的補給關系。

  [學生討論](略)

  [教師補充]大氣降水是大多數陸地水體的直接來源,所以,我國東部絕大多數河流的徑流與降水量季節變化關系密切,有明顯的季節和年際變化;靠雨水補給的河流,其汛期出現的時間與降水量出現的季節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為不同的氣候類型,降水的季節并非都在夏季。在內陸地區,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補給,所以,河流徑流變化與氣溫變化有直接的相關性,河流的汛期出現在夏季。但是應該注意:南北半球的季節是相反的。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氣候,因此,在冬季,我國大多數河流進入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補給。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湖泊對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庫會起削減洪峰的作用。

  [問題過渡]我們已經知道,地球上的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但是為什么沒有用完呢?(因為地球上的水處在不斷的循環運動之中)。

  【播放錄像】有關臺風及其影響的新聞報導(或圖片)。

  【教師提問】xx年8月12號晚浙江省遭遇臺風“云娜”襲擊,在13個小時內,臺風奪去了115條生命,卷走了153億元的財產,有859萬人不同程度受災,給浙江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請同學們思考,臺風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

  【教師點評】臺風有三大危害和一大好處:(l)暴雨災害,(2)狂風災害,(3)臺風風暴潮災害,(4)帶來大量降水,可使干旱緩解。

  【引入新課】臺風為什么會帶來大量降水及暴雨災害?這與臺風輸送大量的水汽有關。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有關水循環的知識。

  【板書】 一 、水循環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思考繪出地球上水循環的示意圖。請1—2名同學到黑板上繪圖,其他同學在坐位上自己繪圖。

  【學生討論】同學們繪出的水循環示意圖是否正確、完整?地球上的水循環有哪些主要環節?

  【板書】1.水循環的概念 

  【教師講解】地球上的水循環是指水在地理環境中空間位置的移動,以及與之相伴的運動形態和物理狀態的變化。

  【放投影圖】或教師畫水循環示意圖。

  【板書】2.水循環的主要環節

  【學生歸納】水循環的主要環節有:

  蒸發、植物蒸騰和蒸發、水汽輸送、

  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等

  【學生討論】根據水循環發生的范圍可以把水循環分為哪幾類?分別說明其循環過程中的主要環節。

  【學生探討歸納】:海陸間循環(也叫大循環),陸地水循環,海上水循環。

  大循環:海洋水→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大海

  陸地循環:陸地→蒸發(蒸騰)→降水

  海上循環:海洋→蒸發→降水

  【學生活動】

  1.讀圖p59頁圖2-40,想一想,驅動水循環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2.大量砍伐樹木會對當地水循環帶來什么影響?

  3.結合實例,說明人類活動主要對水循環的哪些環節產生影響。

  【教師點評】 在太陽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陸地、海洋和大氣間通過吸收熱量或放出熱量,以固、液、氣三態的轉化形成了總量平衡的循環運動。

  森林能涵養水源、增加蒸發和下滲、減少地表徑流、促進水的良性循環,被稱為“綠色天然水庫”。大量砍伐樹木會破壞當地水的良性循環,使水資源減少或枯竭。

  水循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巨大,人類目前只能以增加或減少地表蒸發、人工降雨及跨流域調水等方式,去影響水循環的個別環節。

  【教師提問】水循環這種規律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有很大的應用價值。下面請同學們思考:我國許多地方修建水庫,以及“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解決什么問題,有何作用?

  【教師歸納】修水庫,主要是解決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季節變化大)的問題。水庫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從而調節河流水量的季節變化。

  “南水北調”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黃濟青”、“引灤入津”、“引黃入晉”等,均屬跨流域調水工程,主要是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地區分布)不均的問題。

  【過渡】閱讀p60頁“黃河輸沙造陸”。

  【教師提問】水循環有什么意義?

  【板書】3.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學生討論】學生就近分組討論,每組派代表發言。

  【教師歸納】① 水循環既是物質流,又是能量流,它聯系了地球的各圈層。

  ② 水循環維護全球水量平衡,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滋潤土地,養育生命。

  ③ 水循環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生態,塑造地表形態。

  水循環的作用及其意義——概括起來有四點:

  一是維護了全球水量平衡(通過各個環節,把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有機地聯系成為一個水循環系統,水在不斷地運動、轉化);

  二是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水循環使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乃至與海洋水之間相互交換轉化,促使水資源形成不斷更新的水循環系統);

  三是使地球各個圈層之間、海陸之間實現物質遷移與能量交換;

  四是水循環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生態,并不斷塑造著地表形態。

  【板書】(1)維護了全球水量平衡

  (2)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

  (3)使地球各個圈層之間、海陸之間實現物質遷移與能量交換

  (4)水循環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生態,并不斷塑造著地表形態

  【教師提問】地球上的各種水體都處于不斷的循環運動中,在其運動過程中水的總量是否發生變化?這說明什么?

  【學生討論】看書得出答案:全球總水量在長時間范圍內保持不變,說明整個水圈的水處于動態平衡狀態。

  【教師提問】既然自然界中的水總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那么我們人類是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利用水資源呢?

  【學生討論】播放討論案例:

  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

  我國的華北地區,水資源不足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例如,作為我國能源工業基地的山西省,十年九旱,煤多水少。人口密集、工業集中的太原、大同等城市,缺水更為嚴重,有些工礦企業由于缺水不能正常生產,甚至被迫停產。華北平原重要糧食產區之一的河北省,因為缺水,使糧食大幅度增產受到限制。首都北京的缺水情況也日益嚴重。北京主要的供水源地密云水庫、官廳水庫的蓄水量均在減少;地下水的開采也越來越深。 我國水資源總量并不少,為什么北方地區卻嚴重缺水呢?

  1991年,環境保護部門對全國大江大河總河長的4萬多千米河段進行了評價,發現大約44%的河流因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質較差,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用水,加劇了水資源危機的程度。

  我市的哪些河流存在水污染,已污染的水會產生怎樣的危害呢?

  【學生集體討論】歸納出結論:如果人類不合理利用水資源,不顧水循環和平衡的原理,就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

  【教師點評】①強調: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水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類取用水量超過了水資源更新的數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會造成了水資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護水資源。一是合理利用,即利用量不能超過水的更新數量;二是保護水質,免受污染,這樣才能保證水資源的永續利用。②用數據說明水資源是有限的:水資源通過水循環得以更新,因此水資源可以永續利用,但是人類目前真正有效利用的水資源是很少的(如下表)。

  水量 水體類型 占全球水量

  全球水量 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

  (淡水+咸水) 100%

  人類目前可利用的水資源 淡水 2.53%

  人類目前比較容易利用的

  淡水資源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

  淺層地下水 十萬分之七

  人類目前真正有效利用的

  淡水資源  每年只有9000km3

  水循環在總體上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雖然說水是潔凈的可再生資源,但是水循環過程在地

  球表面各個區域又是不平衡的,尤其是有些地區淡水資源奇缺,我們必須很好地珍惜。

  [學生活動]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北方地區的缺水問題,目前,我國正在實施一項偉大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總體格局定為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從揚州附近的江都抽長江水,利用京杭運河及大致與其平行的河道作為主干線,逐級提水北送到天津。主要解決黃淮地區東部、山東、冀東和天津等城市的缺水問題;中線從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引水,北送至北京、天津。重點解決沿線城市用水并且兼顧農業和其他用水;西線從長江干支流(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入黃河上游。主要解決西北干旱缺水問題。目前,東、中線工程實施方案基本敲定、整個工種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完成。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 分析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原因。1.自然原因 2.人為原因

  (2)解決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最根本的措施是 ,但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是  。

  (3)跨流域調水是利用和的原理解決水資源在地區上分布不均的方法。為

  了緩解天津和青島兩市水資源緊張的局面,我國已經別建成了和工程。

  課后練習:

  1、水循環的意義主要是( )

  a.使陸地淡水得以更新           b.使海洋水體更新

  c.增加陸地水體總量             d.減少海洋水體總量

  2、能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的水循環是( )

  a.陸地循環       b.海洋循環   c.海陸間大循環       d.地表水、地下水互補

  3、下列地理事物中,不參與海陸間循環的是( )

  a.長江水         b.臺風          c.剛果河         d.昆侖山冰雪融水

  4、.塔里木河的補給主要是( )

  a.大氣降水       b.地下水        c.冰川融水       d.湖泊水

  5、讀我國四條河流徑流量圖回答:

  (1)a河流在4月份出現漲水主要是由于靠 _______________ 補給的結果。

  (2)b河流主要是靠___________ 補給的,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兩河流中,靠冰雪融水補給的是______ 河,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條河流中,水量最大的要數______ 河,最小的應該是________ 河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選擇填空)

  a.   a河可能位于我國東北地區     b.  b河是長江中游段

  c.   c河可能位于我國南方地區     d.  d河可能位于我國南方地區

自然界的水循環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轉化規律,了解目前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淡水資源,其數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以及海陸大循環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水循環,能夠繪制“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并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通過學習水的若干運動轉化、更新規律,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指導個人行為。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陸地水體的有關知識,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2)通過水循環運動的學習,認識自然界水的動態平衡,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點

  1.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將三種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綜合在一幅示意圖中,使學生綜合把握水循環。學生在學習后,應能繪制簡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2.重點把握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維持地球上各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促進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對氣候、生態、地貌產生深刻影響。

  三、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

  2.講練結合。

  3.學生繪圖訓練。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當一個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時候,他開口說的第一句話,一般說第一個字會是什么呢?(學生齊答“水!”)1992年6月,參加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10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聯筆寫下了這樣的警句:“水不僅為維護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須,而且對一切社會經濟部門都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意義。”可見水為生命之源,對人類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

  (一)相互聯系的水體

  水在地理環境中以氣態、固態和液態三種形式相互轉化,形成各種水體,構成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水圈。

  讀圖3.1“水圈的構成”,了解水體的構成:

  【過渡】從運動更新的角度看,陸地上的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的關系。

  [分組活動]閱讀教材圖3.2思考:

  (1)河流補給是指河水的來源。圖中河流的補給可能涉及哪幾種水體?明確河流水體的補給可能涉及大氣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與湖泊關系十分密切。假設河流水位與湖泊水位有差異,分析它們的補給關系?從水往低處流的道理,理解當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時,水的運動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時,水的運動方向是:湖泊→河流。這就是河流與湖泊之間的相互補給關系。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湖泊對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庫會起削減洪峰的作用(案例:洞庭湖對長江水的調蓄作用)。

  [學生討論](略)

  [教師補充]大氣降水是大多數陸地水體的直接來源,所以,我國東部絕大多數河流的徑流與降水量季節變化關系密切,有明顯的季節和年際變化;靠雨水補給的河流,其汛期出現的時間與降水出現的季節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為不同的氣候類型,降水的季節并非都在夏季(如地中海式氣候,雨季在冬季)。在內陸地區,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補給,所以,河流徑流變化與氣溫變化有直接的相關性,河流的汛期出現在夏季。但是應該注意:南北半球的季節是相反的。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氣候,因此,在冬季,我國大多數河流進入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補給。

  [問題過渡]我們已經知道,地球上的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但是為什么沒有用完呢?(因為地球上的水處在不斷的循環運動之中)。

  (二)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是自然環境中主要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基本過程之一。

  1.閱讀教材圖3.37《水循環示意圖》,思考以下問題:

  (1)水循環發生在哪些水體之間?

  (2)水循環發生的領域有哪些?(海洋與陸地之間,陸地與陸地之間,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

  (3)水循環的過程中有哪些主要的環節?

  以海陸間循環為主,歸納主要環節:海洋水-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水-地表、地下徑流匯入大海。

  2.學生活動:讓學生畫出水循環的簡單示意圖。

  附:練習鞏固

  3.活動探究:教材p.60,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可以對水循環的環節產生影響。

  活動參考答案

  (1)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末,黃河下游出現了嚴重的斷流現象,其原因主要是黃河沿河地區,特別是上游地區過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對下游依靠黃河供水的地區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斷流給沿岸地區人們生產和生活用水造成極大困難,此外也對黃河下游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極大影響。目前我國政府對黃河斷流問題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統一協調上、中、下游水資源開發與使用數量,對黃河水資源進行跨地區的合理調配;運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庫)對河流水資源的季節變化進行合理調節;在農業生產中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技術和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這些措施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2)濟南近幾十年來的泉水斷流現象,也主要與人為因素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和使用,導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確保泉水長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從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入手,如通過增加植被的覆蓋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滲入量。另一方面應采取果斷而有效的措施,如關閉自備水井,實行地下水開采許可證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防止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

  (三)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師引導學生,讓學生舉例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水循環維持地球上各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聯系各個圈層,促進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水循環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但要明確水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3.水循環對氣候、生態、地貌等方面都產生深刻影響。

  (1)分析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為原因。

自然界的水循環 篇6

  課標解讀: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準,與舊教材的教學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 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與環節。

  2、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對水循環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巖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學情分析:本節是本章的開篇,學生的已有知識是知道自然界水的存在形態、能夠概括出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各圈層的特點。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不會的知識是河流的補給和水循環,河流的補給學生不容易理解全面,但這不是本節的重點,可以少花費時間。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是難點,特別是水循環的意義學生理解難度大,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完成。教材分析

  1、 教材先闡述水圈的概念與構成,接著說明陸地上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互補的關系,從而引出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其中教材所附的讀圖思考題讓學生思考分析陸地水之間相互轉化補給的關系。活動題讓學生結合水循環原理去分析說明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2、 教材中出現了三種水循環的概念,與“標準”要求不大符合,教學中對這部分內容要淡化。

  學生學習目標

  1、學生根據水循環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類型、過程和主要環節。

  2、學生舉例說明水循環的意義。

  3、學生運用水循環過程能夠說出物質的運動是客觀存在的,且有其自身的運動規律,人類活動應遵循自然規律。

  學生學習重點

  學生能夠繪制“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并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

  學生學習難點

  學生舉例說明水循環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學生學習方法

  1.小組式討論法;

  2.多媒體教學法;

  3.讀圖分析討論法;

  4.案例分析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第一章的內容嗎?為什么說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對,因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水又以氣、液、固三種形態存在,你知道這三態中各個圈層是如何分布的嗎?

  〔學生討論〕這三態中各個圈層是如何分布的嗎?

  [教師引導]從形態和空間分布上來理解水圈的特點----連續而不規則

  [教師提問] 讀圖3、1 水圈的構成,說出地球上的水體主要有哪些?它們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我們可利用的是哪些?為什么只能用這些?

  [學生回答](略)

  [教師提問]那請說一說為什么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作為水資源?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周期較短,利用后在較短時期可恢復。因此,它們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也是我們目前開發利用的主要水體。

  [分組活動]閱讀教材圖3.2思考:

  (1) 河流補給是指河水的來源。圖中河流的補給可能涉及哪幾種水體?

  (2) 河流與湖泊關系十分密切。假設河流水位與湖泊水位有差異,分析它們的補給關系。

  [學生討論](略)

  [教師補充]大氣降水是大多數陸地水體的直接來源,所以,我國東部絕大多數河流的徑流與降水量季節變化關系密切,有明顯的季節和年際變化;靠雨水補給的河流,其汛期出現的時間與降水量出現的季節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為不同的氣候類型,降水的季節并非都在夏季。在內陸地區,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補給,所以,河流徑流變化與氣溫變化有直接的相關性,河流的汛期出現在夏季。但是應該注意:南北半球的季節是相反的。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氣候,因此,在冬季,我國大多數河流進入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補給。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湖泊對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庫會起削減洪峰的作用。

  [問題過渡]我們已經知道,地球上的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但是為什么沒有用完呢?(因為地球上的水處在不斷的循環運動之中)。

  【板書】 一 、水循環

  【學生討論】我們所用的水從哪里來?怎么來的?繪制我們所用水的來龍去脈。

  【教師講解】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放投影圖】或教師自繪板圖邊畫邊講,講清水循環的概念。

  【板書】2.水循環的主要環節

  【學生歸納】水循環的主要環節有:

  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

  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等

  【學生討論】根據水循環發生的范圍可以把水循環分為哪幾類?分別說明其循環過程中的主要環節。

  【學生探討歸納】:海陸間循環(也叫大循環),陸地水循環,海上水循環。

  大循環:海洋水→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大海

  陸地循環:陸地→蒸發(蒸騰)→降水

  海上循環:海洋→蒸發→降水

  【教師提問】

  1.想一想,驅動水循環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2.結合實例,說明人類活動主要對水循環的哪些環節產生影響。

  【教師點評】 在太陽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陸地、海洋和大氣間通過吸收熱量或放出熱量,以固、液、氣三態的轉化形成了總量平衡的循環運動。

  水循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巨大,人類目前只能以增加或減少地表蒸發、人工降雨及跨流域調水等方式,去影響水循環的個別環節。

  【教師提問】水循環這種規律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有很大的應用價值。下面請同學們思考:我國許多地方修建水庫,以及“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解決什么問題,有何作用?

  【教師歸納】修水庫,主要是解決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季節變化大)的問題。水庫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從而調節河流水量的季節變化。

  “南水北調”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黃濟青”、“引灤入津”、“引黃入晉”等,均屬跨流域調水工程,主要是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地區分布)不均的問題。

  【過渡】閱讀p60頁“活動”討論相關內容。

  【師生歸納】(略)

  【過渡】水循環有什么意義?

  【板書】3.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學生討論】學生就近分組討論,每組派代表發言。

  1、 舉例說明水循環可以維持全球水量平衡。

  2、 舉例說明水循環可以更新陸地淡水資源。

  3、 舉例說明水循環可以調節全球熱量平衡

  4、 舉例說明水循環可以塑造地表形態

  【教師歸納】

  水循環的作用及其意義——概括起來有四點:

  一是維護了全球水量平衡(通過各個環節,把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有機地聯系成為一個水循環系統,水在不斷地運動、轉化);

  二是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水循環使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乃至與海洋水之間相互交換轉化,促使水資源形成不斷更新的水循環系統);

  三是使地球各個圈層之間、海陸之間實現物質遷移與能量交換;

  四是水循環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生態,并不斷塑造著地表形態。

  【板書】(1)維護了全球水量平衡

  (2)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

  (3)調節全球熱量平衡

  (4)調節全球熱量平衡

  【教師提問】地球上的各種水體都處于不斷的循環運動中,在其運動過程中水的總量是否發生變化?這說明什么?

  【學生討論】看書得出答案:全球總水量在長時間范圍內保持不變,說明整個水圈的水處于動態平衡狀態。

  【教師提問】既然自然界中的水總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那么我們人類是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利用水資源呢?

  【學生討論】 用事例說明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

  【學生集體討論】歸納出結論:如果人類不合理利用水資源,不顧水循環和平衡的原理,就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

  【教師點評】強調: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水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類取用水量超過了水資源更新的數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會造成了水資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護水資源。一是合理利用,即利用量不能超過水的更新數量;二是保護水質,免受污染,這樣才能保證水資源的永續利用。

  板書設計

  一 、水循環

  1.水循環的概念

  2.水循環的主要環節

  3.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維護了全球水量平衡

  (2)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

  (3)調節全球熱量平衡

  (4)塑造地表形態

  學習評價

  教師評價(40分) 小組評價(40分) 學生自評(20分)

  學生在小組討論

  中的參與情況   

  學生在小組中

  的探究效果   

  學生回答問題情況   

  學生在本節課的

  收獲情況   

自然界的水循環 篇7

  [從容說課]一、教學內容分析 

  水循環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重要規律,因此該節在本章乃至全書中具有重要地位。本節教材主要圍繞“水的運動規律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來編排,第一部分“相互聯系的水體”教材首先介紹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種水體類型,并指出淡水的儲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讀圖思考”的開式,說明陸地水體的相互聯系,從而闡明了地球上各種水體是相互系著的,是運動變化的。第二部分“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闡述:一是水循環的類型、過程,主要環節,發生的領域及其意義;二是以“活動”的形式說明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三維教學

  1、了解水圈構成和特點,理解水循環過程及其地理意義,并可起用水循環知識分析常見人類活動與水資源關系。

  2、通過繪制水循環示意簡圖,學會用圖說明問題,通過水循環三種類型的比較,感受地球各圈層,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聯系性

  3、通過學習淡水的有關知識,樹立水資源優患意識,樹立科學資源觀通過水循環知識學習,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1、水循環的形成過程和地理意義

  2、人類活動對水循環影響

  教學難點:1、水循環地理意義

  二、數學思路設計

  1、長歌  引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及學生學習興趣。

  2、"相互聯系的水體"該部課標雖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環知識的鋪墊,因此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根據"水圈構成圖",找出我們平常用到的淡水類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養學生科學的資源觀。"讀圖思考"是讓學生了解各種水體之間是怎樣相互聯系的,并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隨補給水源變化而變代。

  3、根據"相互聯系的水體"來說明水循環過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環的各個環節、繪圖、回到課前問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并引出一江春水向東流"為什么流不盡?"導入水循的意義,并據此分析"人類對水循環的哪些環節可以施加影響?水循環持續不斷更新?

  4、學習延伸設計:收集家鄉河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并對該河流的治理和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

自然界的水循環 篇8

  一.背景分析

  (一)說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環》作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開篇內容,涉及內容既是水資源基礎知識,激發學生求知欲,又為后面章節的學習作鋪墊。

  本節課由“相互聯系的水體”和“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兩部分內容組成。“相互聯系的水體”部分內容主要是對水圈的構成、自然界的各種水體之間的關系作了簡要的介紹,為學習水循環的學習作基礎知識方面的鋪墊。“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 “水循環示意圖”以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為主介紹了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分析了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說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具備由盲目階段向自覺階段發展過渡的心理特點;他們的認知能力的發展將接近于成熟,能運用抽象的適用形式、邏輯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決問題,可進行獨立探究活動和研究性學習。

  高一學生對一些地理表面現象的認知較多,對原理性認知較少。學生已有知識是知道自然界水體存在形態、能夠概括出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各圈層的特點;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基本掌握了物質三態變化,對物態變化中吸、放熱也有一定的了解;學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環過程及其意義、河流的補給等內容。

  (三)說教師自身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教師只有清晰地認識自己,意識到自身的優缺點,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

  根據mbti心理類型理論,在四個指標,八個偏愛所組成的16種類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學風格是情感型。在解決探究性問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成績、性別等組成異質小組,采用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交流,營造一種自由、活躍、和諧的環境,從而使教學效果達到優化。

  二.教學目標

  (一)說課標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標準是“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其中“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為“了解”的水平;“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為“理解”的水平,為本節課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課標的分析,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水的三態變化,說出水圈的構成。

  2)繪制水循環示意圖,結合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

  3)舉例說明水循環在塑造地表形態的影響。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繪制“水循環示意圖”,學會繪制簡單地理示意圖的方法。

  2)通過結合“水循環示意圖”、分析其過程,學會分析相關地理事物的方法。

  3)通過小組討論黃河斷流問題,說明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學會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水體有關知識,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2)通過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主動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的興趣。

  3)通過水循環運動的學習,體會到物質的運動有自身的運動規律,人類活動應遵循自然規律。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說教學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

  (二)說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系

  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系不易理解。

  四.教學策略

  (一) 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1、地圖法:學會觀察圖3.2和圖3.3運用示意圖,提取地理信息基礎上,師生共同繪制水循環示意圖,利用水循環示意圖來說出水循環的過程與主要環節。

  2、案例分析法:(黃河斷流問題)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可以對水循環的環節產

  生影響,不斷完善知識體系,真正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目的。

  3、探究教學法:概括出水循環意義是通過收集來的一些直觀性較強的圖片、視頻材料以及文字、

  數字資料,用撲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討,培養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會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析圖、繪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3.2和圖3.3,運用示意圖理解水循環的過程并學會繪制水循環示意圖;

  2、學會分析:在分析黃河斷流案例過程中,學生收集相關資料、通過討論、共同分析出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3、學會探究:通過資料的展示與小組討論,運用具體的實例探究出水循環的意義,學會撲捉生

  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討,進而進行提煉、概括。

自然界的水循環 篇9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課標解析

  1.通過閱讀有關資料,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以及相互關系;

  2.知道什么是水循環;

  3.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并能繪制示意圖表示水循環的過程;

  4.能理解并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5.運用水循環的原理,分析常見的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

  ★重點

  1.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將三種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綜合在一幅示意圖中,使學生綜合把握水循環。

  2.能理解并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思路

  復習引入→復習地球的外部圈層,引入水圈

  案例分析→引入長江為案例,分析水體相互關系和水循環 

  案例內容        學習目標

  長江流域水體的分布地球水體的類型 

  長江水源的來源分析水循環的環節、動力、類型歸納水圈的特點 

  水的三相如何變化,水的空間分布如何變化水體之間通過水循環的環節相互聯系,并伴隨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長江各水體的作用,長江上、中、下游景觀圖的分析水循環的意義 

  引用黃河斷流案例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

  歸納總結 

  ★學習過程與方法

  [復習引入] 在第一章我們學過地球的圈層結構,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層有哪些?這當中能以固、液、氣三相并存且能相互轉化的是哪個圈層?水圈里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學生回答)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廣和最重要的物質,水不僅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正因為有了水,地球才變得豐富多彩,充滿生機。這一章我們將探討和學習地球上的水圈的基本運動規律和水資源對我們的影響。今天首先讓我們一起探討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環運動的?水循環對自然地理環境有何影響?

  [案例分析] 打出以下歌詞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豐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

  [設問和讀圖分析]

  1.你能說出這首歌曲的歌名嗎?請你從地理的角度分析長江的地理特點。

  2.從空間分布上來看,長江屬于哪一類水體?讀長江流域地形圖和陸地水體及其相互關系圖,試在圖上指出長江流域上存在哪些陸地水體?

  結論:(1)地球上的水體包括: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

  (2)陸地水體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生物水、土壤水、沼澤水。

  3.讀圖思考、討論:長江的水源來自哪里?歌詞里為什么說“你是無窮的源泉?”

  回答:(1)長江的水源來自冰川融水、大氣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的補給,其中最主要是來自大氣降水。

  (2)大氣降水是來自大氣水,而大氣水是來自海洋水和陸地水的蒸發。

  (3)水蒸發的動力來自:太陽輻射

  (4)海洋水通過水汽輸送(大氣運動)到達陸地上空。

  (5)長江水最終流入海洋,這說明水完成了從海洋à陸地à海洋的水循環的運動過程。這種水循環發生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因此稱為海陸間大循環,這一循環過程使長江水源源不息,并且不斷得到更新。

  4.根據以上分析,請你歸納水循環是通過哪些環節完成的?你認為哪些環節對我們人類影響最大?今年入秋以來我省出現大旱是水循環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結論:(1)水循環的主要環節是: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

  (2)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是: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

  5.請在《評價手冊》上畫出水循環的示意圖。

  6.水循環過程中,水的三相是通過哪些環節產生變化的?水在空間分布產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一系列的變化對地理環境有何影響?

  結論:(1)液態水通過蒸發變成氣態水,氣態水通過降水變成液態水或固態水,在三相的轉變過程中,使能量得到不斷的轉換,也使各種水體得到不斷更新。

  (2)在水循環過程中,水的空間分布也在不斷變化,從海洋à大氣à陸地(生物圈、巖石圈)à海洋,說明水循環使水在四大圈層中不斷轉換,同使也通過水循環使四大圈層緊密聯系在一起。

  7.假如你是太平洋中的一滴水,有機會通過水循環到長江流域進行一次旅行,請你說一說你的經歷及沿途的所見所聞。(注意水的形態變化、流速變化和地形的變化)

  學生回答,教師點評。

  出示長江干流地形圖和上游、下游的景觀圖,思考為什么長江的上、中、下游景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回答:長江屬于地表徑流,長江能塑造地表形態,上、中游河流侵蝕形成峽谷,下游河流沉積形成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8.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維持全球水量平衡,不斷更新陸地淡水資源

  (2)聯系四大圈層,促進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調節全球水熱平衡,還塑造地表形態。

  ([活動:討論] 課本p60活動題,通過分析說明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并舉出實例。

  結論:1.人類活動可以影響水循環的環節有: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

  2.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水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類取用水量超過了水資源更新的數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會造成了水資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護水資源。)

  [板書]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一、水循環—水在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二、水循環的主要環節: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海洋循環、陸地循環

  三、水循環的意義

  1.維持全球水量平衡,不斷更新陸地淡水資源

  2.聯系四大圈層,促進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調節全球水熱平衡,還不斷塑造地表形態。

  四、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1.人類活動可以影響水循環的環節有: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

  2.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水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類取用水量超過了水資源更新的數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會造成了水資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護水資源。)

  [布置作業] 完成《評價手冊》p63-64 第1、2、3題

自然界的水循環 篇10

  教學目標

  ⑴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

  2.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環示意圖、區域圖、熱點材料為載體,突出查水循環的原理、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以及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高考預測】1.以大型工程建設如南水北調,三峽大壩,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及城市化建設為切入點考查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

  2.以區域圖、水資源分布及利用圖表為背景,考查水資源的分布特點及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結合有關水資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

  水圈的組成

  1.圖解水圈的組成

  2.特點: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________但不規則的圈層。

  知識點一:水循環的類型及環節

  【雙基落實】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層通過各個環節

  ________運動的過程。

  2.類型及主要環節:畫出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

  (在右中畫出水循環環節箭頭方向,標注各環節

  及水循環的三種類型)

  【真題選粹】

  (20xx山東卷)下圖是我國某地區略圖,圖中景觀圖片為黃土塬(黃土高原地區面積廣闊、地面平坦的黃土高地)。黃土塬上水循環過程不同于黃土高原其他地貌類型區,其最弱的環節是

  A.降水 B.下滲

  C.蒸發 D.地表徑流

  知識點二:水循環各環節的影響因素

  【高頻考點】

  【真題選粹】

  (20xx課標卷II)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蝕、沉積及沼澤的吸收(附)影響河流泥沙和營養物質含量,水體中營養物質含量影響浮游生物量,與水溫共同制約魚類資源數量。根據大屏幕展示圖片可知: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勢低平,凍土發育,河流眾多,沼澤廣布。

  分析西西伯利亞平原沼澤廣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澤廣布的原因從水循環的角度考慮主要是地表水來水量大,排水不暢、下滲少、蒸發量小,其影響因素與地形、氣溫、凍土、凌汛等有關。

  【深度探究】

  (分組討論,利用水循環的原理分析以下四個問題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積縮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庫對河流徑流及庫區的影響

  3.分析土地鹽堿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內澇的原因

  【高考選粹】

  (20xxo新課標I卷)雨水花園是一種模仿自然界雨水匯集、滲漏而建設的淺凹綠地,主要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并通過植物及各填充層的綜合作用使滲漏的雨水得到凈化。凈化后的雨水不僅可以補給地下水,也可以作為城市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結合大屏幕上的圖片完成下列小題。

  1. 鋪設樹皮覆蓋層的主要目的是( )

  A.為植物提供養分 B.控制雨水滲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對下滲雨水凈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層是( )

  A. 樹皮覆蓋層和種植土層 B. 種植土層和砂層

  C. 砂層和礫石層 D. 樹皮覆蓋層和礫石層

  知識點三: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雙基落實】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實現了________、大氣圈、巖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聯系;

  (2)促進了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維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調節圈層間的________________,進行能量的轉換,改造地表形態;

  (4)使地表物質發生________。

  【高頻考點】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間分布不均、時間分布不均、氣候干旱,水資源總量少)

  人為原因(人口劇增,工農業發達,需求量大;水資源浪費;水資源污染)

  【考向透視】

  亞馬遜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環和碳循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讀“亞馬孫平原大氣環流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來自本地區的水汽經上升、冷卻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當于亞馬孫河流域總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來自( ) 帶來的水汽。

  (2)據調查,近年來亞馬孫河流域某些地區空氣濕度下降,降水量減少約20%,但是流入亞馬孫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數反而有所增加。結合水循環原理,解釋以上現象。

自然界的水循環 篇11

  地理必修1人教新課標

  3.1.自然界的水循環 學案

  一、課標解析

  了解水圈內的各種水體類型的數量和分布,了解淡水有限性,增強合理用水的意識。

  理解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水體的相互關系,加深對地理現象相互聯系的理解。

  掌握水循環的概念、領域、類型、環節和地理意義,根據人類活動與水循環的關系,調整自己的作為,趨利避害。

  二、主干知識梳理

  存在形態:     、     、    , 分布最廣、數量最少的是    ,分布最少,數量居中的是__。

  相互聯系  存在空間:     、     、     ,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的水體    陸地水:地表水    從運動更新的角度看,陸地水的各種水體之間具有     的關系。

  自然

  界的                 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     、     、     、     四大圈 層中通過各個    連續運動的水循環過程。

  水循環               時空特點:             

  動力:         、重力能等

  水循環的      環節:    、     、     、     、下滲

  過程和意義    類型:       、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意義:維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陸地淡水資源:在水循環這個系統中,水在連續不斷地     、      ,使地球上的各種水體處于不斷的      狀態,并維持了全球水的    。

  調節全球的熱量平衡:水循環對地表太陽輻射能起著   、

  和   作用,緩解了不同緯度的   平衡。

  塑造地表形態:水循環是自然界最富     作用的循環運動,不斷      地表形態。

  三、典題解析

  [例1](xx年上海地理)水循環是地球表層最為活躍,影響最為深刻的動力過程之一。地球上沒有水,也就沒有生命。請回答下列兩題:

  (1)古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從河水補給角度可理解為           。

  古詩曰“百川歸大海,何日復西歸”。從水循環角度理解,通過        環流實現水汽輸送,形成水的海陸間循環。

  (2)在全環水循環中,陸地水主要通過         方式進入到大氣層中。

  解析:(1)題借用古詩句考查河流補給來源以及形成陸地徑流雨水補給的原因。黃河流域河水補給形式上有多種形式,但是降水補人是主要方式。陸地上地表徑流主要通過大氣環流(含季風環流)實現水汽輸送和以降水的形式補充地表水。

  (2)題主要考查水循環的環節等知識,應扣住“陸地水進入大氣層”這一環節進行分析。

  答案:(1)雨水是主要補給   季風   (2)蒸發、植物蒸騰作用

  [例2](03全國文科綜,36)讀圖,甲地年降水量為680mm,丙河年徑流總量為118億m3(黃河年徑流總量為575億m3)。回答。

  (1)丙河的汛期在      季,其主要補給水源為        、         。

  (2)甲地降水的水汽來源于         、         ,其降水量較多的原因是    

  。

  (3)乙湖具有明顯的咸淡分區,它的          (東部或西部)鹽度較高,成因為           ;另一部分鹽度較低,成因為               。

  (4)丁地所在的國家是           。

  解析:(1)首先確定圖示中的范圍位于我國新疆西部和中亞東部。這是答題的關鍵。(2)該地區以北、以西地形以平原為主,因此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可以長驅直入到達中亞地區。(3)甲地位于天山山脈迎風坡,故降水右達680mm。(4)丙河地處內陸,其補給主要靠高山冰川和甲地區雨水補給。(5)乙湖為內陸湖,應屬咸水湖,湖泊東西狹長,注入湖泊的河流分布在西部,因此西部鹽度較小,東部鹽度較大。

  答案:(1)夏  雨水、高山冰川融水(2)大西洋、北冰洋    海洋水汽進入山區,由于山地的阻擋抬升作用,多形成地形雨。(3)東部乙湖位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降水少、蒸發量大,河流注入淡水對東部地區影響小,鹽度偏高。西部地區因有丙河大量淡水注入,因此鹽度較低。(4)哈薩克斯坦

  四、課堂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 地球上除冰川外占淡水總儲量多的水體是(  )

  a、冰川          b、海洋水          c地下淡水        d大氣水

  2、 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水體是(   )

  a河水            b 冰川             c井水           d湖泊水

  3、 水循環的最主要動力是( )

  a太陽輻射能      b重力能            c大氣運動        d太陽月球對地球的引力

  4、對長江、黃河水的運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只參與海陸間循環                  b、只參與陸上內循環

  c、只參與海上內循環                  d、既參與海陸間循環,又參與陸上內循環

  5、下面關于水源補給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長江中下游眾多的湖泊對長江徑流的調蓄功能經1998年的洪水證明已完全喪失

  b.中亞咸海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6萬km2快速縮減到目前的不足4萬km2,這表明這里氣候正在變干,降水越來越少

  c.東北地區冬季積雪融化后水量較少,不能算是河流的補給

  d.陸地各種水體不斷運動更新和和轉化,所以一般河流的補給來源往往不只一種,而有多種補給來源

  若大氣降水是100%,以前滲入某城市地下和轉化為城市地表徑流的數量分別占降水的50%和10%。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現在滲入地下與轉化為地表徑流的數量分別占降水的32%,43%,據此回答6-7題

  6、導致城市地表徑流比重增強的原因是(  )

  a城市氣候異常導致大氣降水量顯著增加

  b城市化進程與徑流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c城市開挖了數條人工運河

  d城市綠化面積減少,道路與建筑面積增加

  7、該變化不可能導致的后果有(    )

  a城市清潔用水需求量會相應增加

  b城市地表的蒸騰數量會相應減少

  c城市河流中懸浮固體和污染物含量會相應增加

  d城市河道發生積水的頻率會相應增加

  8、關于水循環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水資源可以循環更新,因此不必節約使用

  b海陸間循環、陸地循環都能使水資源得到更新

  c由陸地循環更新的水資源數量較少,因而陸地循環對各地的影響意義不大

  d水循環能影響全球環境,但影響力度不大

  (廣東)圖3為某河流的年徑流量變化曲線示意圖,讀圖3回答10~11題。

  9.該河流位于(   )

  a.亞熱帶季風區

  b.亞熱帶大陸西岸

  c.溫帶季風區

  d.高寒地帶

  10.能正確反映該河流水文特征是

  a.由雨水和地下水補給

  b.冬季斷流

  c.有一個汛期

  d.年徑流總量大

  (二)綜合題

  11、(廣東綜合)對絕大多數生物來說,沒有水就不能存活。地球上如果沒有水,也就沒有生命。請回答下列各題

  (1)水在植物生活活動中的意義是①        ②        ③         等功能。

  (2)在全球水循環中,陸地水主要通過        和          方式進入到大氣層中。

  (3)我國西部地區干旱缺水,為改善這種狀況可采取植樹種草的措施,因為森林和草地具有保持水土、          和            的作用。

  12、(廣東)圖5為某地區的平面圖,圖6為圖5中河流r的縱剖面圖,表2為圖5中p地的月平均溫度和月平均降水數據。據此回答(1)-(2)題。

  (1)根據表2的氣候數據,判定p地所在的地區屬于:(  )

  a.亞熱帶            b.溫帶           c.季風氣候          d.大陸性氣候

  (2)河流r的水源補給主要來源于:(  )

  a.夏季降水          b.春季降水       c.深層地下水        d.冰川融水

  (3)近年來,河流尾閭地區的農業區不斷縮小,尾閭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中上游地區工業生產發展              b.臭氧層空洞

  c.中上游地區沙塵暴增加                d.中上游地區農業用水量增加

  (4)近年來,分布于沖積—洪積扇前緣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溫度下降      b.溫度升高      c.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     d.過量抽取地下水

  (5)協調本地區發展和環境之間關系的途徑有:(  )

  a.增加移民      b.控制人口數量      c.擴大耕地面積       d.保育天然植被

  五、能力提升

  (一)選擇題

  地下水是一種寶貴的水資源。回答26-27題。

  圖 9

  (江蘇卷)1.圖9為某地兩條河流兩側的潛水位等值線示意圖,可反映河流與潛水補給關系的一般情況。圖中數字表示潛水位(單位:米)。讀圖判斷。(  )

  a.a圖河流和b圖河流均自南向北流

  b.a圖河流自北向南流,b圖河流自南向北流

  c.a圖潛水補給河流,b圖河流補給潛水

  d.a圖河流補給潛水,b圖潛水補給河流

  2.近年來,蘇南地區封閉了大量的機井,其原因主要是(江蘇卷)

  a.加快地面沉降     b.保護地下水資源

  c.地下水開采成本高   d.蘇南地表水豐富,不需要開采地下水

  讀圖,回答3—4題。

  3.該河流的補給主要來源于   (   )

  a.降雨和少量地下水      b.春季融雪和夏季降雨

  c.地下水、融雪和降雨         d.冰川融水和夏季降雨

  4.該河所在的地區可能是   (   )

  a.東北三江平原       b.浙江南部

  c.新疆塔里木河流域      d.青藏

  (江蘇)圖4為“以極點為中心的半球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地球自轉方向。讀圖回答7-9題。

  5.a 位于( ) 

  a.太平洋       b.亞洲大陸     c.非洲大陸      d.印度洋

  6.若箭頭還表示洋流流動方向,該處洋流是( )

  a.西風漂流                     b.日本暖流

  c.墨西哥灣暖流                 d.北太平洋暖流

  (二)綜合題

  7 .“水循環示意圖” 回答下列

  問題

  (1) 在圖中直線的一端加繪箭頭以正確表示水循環過程。

  (2) 寫出圖中名字母代表的水循環。環節的名稱:a      ;b      ;c      ;f       ;g      。人類修建水庫工程影響的是        環節。

  (3) 選擇左上圖中的字母填入右上圖中相應的方格內,以正確表示海陸間大循環過程。

  (4) 海陸間大循環的重要性表現在           。也能在這一方面起到一定作用的水循環類型是           。

  (5)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南水北調與       (環節)最密切。

  (6) 最能代表我國夏季東南風的環節是          。

  8.xx年12月27日,我國南水北調東紅線工程正式開工。讀“南水北調東線方案”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a) 在水循環的各個環節中,南水北調工程實現人類活動對             施加的影響。

  b) 在東線方案工程中,可利用         河主干線及周邊平行水道作為輸水渠道。

  c) 東線方案主要能緩解我國水落石出資源最缺水的地區(自北向南依次為)        河、        河、       河三大流域用水的緊張情況。

  六、課后學習反思

  參考答案

  課堂練習1.c   2.a  3.a  4.d  5.d   6.d  7.c  8.b  9.c  10.c

  11.:(1)①有利于新陳代謝各種反應的進行  ②有利于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的輸送  ③有利于維持植物體內的溫度

  (2)蒸發   植物蒸騰作用   (3)涵養水源   調節氣候

  12.  (1).bd  (2).ad  (3).ad  (4).cd  (5).bd

  能力提升1.c  2.b   3.a  4.b    5.a    6.d   7.(1)圖略   (2)蒸發   降水   水汽輸送    地表徑流   地下徑流    f   (3)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是:bcfhge

  (4)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  (5)f   (6)c

  8.(1)地表徑流(2)京杭大運河(3)海 黃 淮

自然界的水循環(通用11篇) 相關內容:
  •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

    一、 課標的要求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準,與舊教材的教學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1、 舊教材一般將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分為海陸間循環...

  •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水圈的構成和特點。理解并能繪制示意圖表示水循環的過程,掌握其主要環節。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運用水循環的原理知識,分析常見的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過程與方法1.談話法,討論法。...

  •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轉化規律,了解目前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淡水資源,其數量是有限的。...

  • 3.1.自然界的水循環 學案

    地理必修1人教新課標3.1.自然界的水循環 學案一、課標解析了解水圈內的各種水體類型的數量和分布,了解淡水有限性,增強合理用水的意識。理解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水體的相互關系,加深對地理現象相互聯系的理解。...

  • 必修一第三單元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學設計★課標要求“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課標解析1.通過閱讀有關資料,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以及相互關系;2.知道什么是水循環;3.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并...

  •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

    課標解讀: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準,與舊教材的教學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1、 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

  •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環”說課稿

    [從容說課]一、教學內容分析 水循環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重要規律,因此該節在本章乃至全書中具有重要地位。本節教材主要圍繞“水的運動規律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來編排,第一部分“相互聯系的水體”教材首先介紹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種水體類...

  • 自然界的水教案(精選3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 了解純水與自然水、硬水與軟水的區別。2、 了解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過程與方法:通過調查、采訪等活動,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與他人交往、表達的能力。...

  • 第三單元     自然界的水(教案)

    第三單元 自然界的水(教案)目的要求:1:認識水的組成。2.了解單質、化合物的區別。3.了解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過程和方法重點:1:水的組成2:單質、化合物的區別。...

  • 第四單元《自然界的水》考點知識點整理

    凈水原理:利用明礬溶于水形成的膠狀物對水的雜質進行吸附,從而達到凈化的目的。2、過濾 ①適用范圍:用于分離難溶性固體與液體(或可溶性固體) ②操作注意事項:“一貼二低三靠”“一貼”:濾紙緊貼漏斗的內壁“二低”:(1)濾紙的邊...

  • 高一地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55页| 国产超级av在线 | 亚洲高清无码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 欧美国产大片 | 亚洲第一区久久 | 欧美香蕉爽爽人人爽 | 四虎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一女五男 |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四房播播 |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产线一∨ | 久久久SS麻豆欧美国产日韩 |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www | 51久久成人国产精品麻豆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 国产爆乳美女娇喘呻吟 | 看全色黄大色黄大片大学生 | 97人妻免费碰视频碰免 | 亚洲xxxx视频 | 亚洲精品a级九色 |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免费A级毛片天天看 | 狠狠干2020 | 黑人做爰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自偷自偷图片视频专区 |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v原神 | 亚洲中文字幕AⅤ无码 |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 | 成人观看在线 | 国产视热频国只有精品 | 麻豆免费av|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 色偷偷女人的天堂亚洲网 | 中文字幕7 | 久久天天东北熟女毛茸茸 | 一区二三区日韩精品 | 国产∨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 久操新在线 | 特黄毛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