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
一、 課標的要求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準,與舊教材的教學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 舊教材一般將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分為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陸上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三種。“標準”并不要求對水循環作這樣的劃分或出現三種循環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將三種循環的過程和環節綜合在一幅示意圖中,使學生綜合把握水循環。
2、 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與環節。
3、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對水循環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巖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二、 教材分析
1、 教材先闡述水圈的概念與構成,接著說明陸地上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互補的關系,從而引出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其中教材所附的讀圖思考題讓學生思考分析陸地水之間相互轉化補給的關系。活動題讓學生結合水循環原理去分析說明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2、 教材中出現了三種水循環的概念,與“標準”要求不大符合,教學中對這部分內容要淡化。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轉化規律,了解目前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淡水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
(2) 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以海陸大循環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2、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學習水循環,能夠繪制“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并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 通過學習水的若干運動轉化、更新規律,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指導個人行為。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學習陸地水體的有關知識,便學生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2) 通過水循環運動的學習,認識自然界水的動態平衡,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四、教學重點
1.認識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
2.掌握洋流的分布規律;
3.分析洋流對地理環節的影響。
五、教學難點
1.水循環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2.洋流的分布規律。
六、教學方法
1.小組式討論法;
2.多媒體教學法;
3.讀圖分析討論法;
4.案例分析法;
5.啟發式討論法;
6.自主學習法。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當一個人昏迷不醒的時候,他開口說的第一句話,一般說第一個字是什么呢?(學生齊答“水!”)可見水為生命之源,其對人類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
[投影顯示]
資料一:“世界水日”的來歷
1992年6月參加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10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聯筆寫下了這樣的警句:“水不僅為維護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須,而且對一切社會經濟部門都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意義。”繼而,聯合國大會決定,自1993年起,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就水資源保護與開發開展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