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統治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秦朝的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秦末農民戰爭。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及歷史作用,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指導學生評價秦始皇,培養學生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價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秦的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從此統一思想深入人心。
2.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國家的統一,有利于封建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發了秦末農民起義,推翻了殘暴的秦朝,迫使后來漢初的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創精神,為歷代農民樹立了榜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秦統一的歷史條件與意義;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及影響;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難點:全面掌握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并具體分析其歷史作用與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復習回憶商鞅變法的意義?
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秦國逐步強盛起來,為后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講授新課:
一、秦朝的統一
1.統一的歷史條件
⑴客觀條件:
①社會經濟發展,民族和地區之間聯系加強,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
②人民苦于戰亂,渴望統一;
③商鞅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具備進行統一戰爭的條件。
⑵主觀條件: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贏政掌權(公元前238年)后采取的措施:
①重用尉繚、李斯等大臣;
②取消“逐客令”,搜羅任用外來人才;
③部署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各個擊破)。
2.統一的過程及措施
①滅六國:結合《秦滅六國形勢示意圖》,講清: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
xx年,秦國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了全國,建
都咸陽。
②平越族:
a.越族和西南少數民族越族是我國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散布在東南沿海和珠江
流域。他們有的以農耕為主,有的靠漁獵過活。
b.公元前2xx年,秦朝派軍隊征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秦朝政府在那里設置桂林、
南海、象郡,派官吏進行管理。
c.秦朝遷徙50萬中原人到這些地區,與越族雜居。中原的鐵器和先進生產技術,
隨之傳人越族地區,促進了當地生產事業的發展。
d.在秦軍攻打越族的時候,為了解決軍糧運輸困難,秦政府派史祿負責開鑿了靈
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連接起來。
③擊匈奴:結合《秦朝長城》講清以下內容:
a.秦朝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奪取了河套廣大地區。
b.秦朝在河套建城設縣,遷徙內地人民到那里,發展生產,加強邊防。
c.秦朝大規模修筑長城。把原有的秦、趙、燕北方長城連接起來,再向東、西延
伸出去,西起臨挑、東抵遼東。這道城防就是著名的“萬里長城”。萬里長城是
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工程,是我國歷史上農牧分界的一個最顯著標志,是我國
古代勞動人民富于智慧和獨創性的見證。
3.秦朝的疆域(對照《秦朝疆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