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農耕時代的商業和城市
各港口城市來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歐洲各國的“蕃客”云集,船舶數不勝數,貨物堆積如山。3.明清時期的工商業城市明清時期,在工商業發達地區和交通要沖興起了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中小工商業城鎮,尤以江南地區為盛。這些市鎮商業繁榮,人口密集,有的多達數萬人。三、重農抑商農耕時代的中國商業和商人的命運與政府的商業政策息息相關。(一)戰國以前,統治者重視商業早期商業的發展,在社會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統治者的重視和鼓勵,使民間商業得以迅速發展。
(二)戰國以后的抑商政策1.春秋戰國時期和秦朝(1)原因:商業的不穩定性及商人流動性大的特點與強調耕戰、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發生矛盾。(2)表現①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實施了一系列重農抑商措施。一是從身份上貶低商人的社會地位,以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重本抑末;二是限制商人經營的范圍,國家獨占山澤之利,實行鹽鐵官營,管制糧食買賣;三是“重關市之賦”,重征商稅。②秦朝:繼續推行“上農除末”政策。
2.漢朝
(1)表現:漢高祖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并嚴禁商人購置土地。漢武帝時,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算緡”“告緡”等經濟措施,全面控制工商業。
(2)影響:私營工商業者受到沉重打擊,再也無法與國家抗衡。3.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了某種松動。朝廷對海外貿易的鼓勵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實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4.明清時期:(1)表現:朝廷昧于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大勢,固守農本思想,嚴格限制商人活動,重征商稅,嚴厲控制民間對外貿易,依然固守重農抑商政策。(2)影響:明清時期的抑商政策,雖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間商品經濟的發展,但確實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成長,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文明潮流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