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新課程高一歷史教材點撥及同步練習(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一(4)四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合作討論1
1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經用這樣的話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別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
結合你所掌握的有關知識,談談你是怎樣理解中國的皇帝制度的。
我的思路:秦代的皇帝制度是由秦始皇首先確立的,司馬遷記載;中的“法令出一”是說國家的法律、政策都取決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別黑白而定一尊”是指皇帝具有天下獨尊的地位,“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是指皇帝集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于一身,正如李斯所說“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
皇帝制度所具有的君主獨斷性和隨意性,必然直接影響著我國古代的政治決策和政府的行政職能。從我國歷朝歷代官僚體制的演變過程來看,都是以維護君權、服務于皇帝為基本原則,從而使國家成為一個人的國家,政治是一個人的政治,君主也就成了“臣子”和“萬民的主宰,嚴重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
2秦漢與隋唐選拔官員的方式不盡相同;前者采用推舉制,后者實行考試方式。想一想,哪種方式更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選拔真正的人才?
我的思路:推舉方式立足于對被推舉者的長期觀察或考核,如果推舉人立足公心,嚴格遵照推舉標準,認真考核人士,那么,推舉方式確能獲得賢能之士。反之,如果推舉人出于私情,不嚴守選舉標準,那么推舉方式就很容易產生弊端,為營私舞弊者大開方便之門;考試方式看重被選拔者的學識,學識能力的考核,可以制定合理的考核評判標準,可以在制度上建立一套有章可循的操作程序,更能體現公開、公平的選舉精神。但是,如果考試的內容不切實際或考核評判標準過于死板,那么,即便做到公開、公正,也不能獲得真正的人才。
3君權和相權的矛盾是我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但君權始終是相權的主導并取得了對相權的徹底勝利,從而使我國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空前強化的程度。
結合教科書和你所掌握的課外知識,想一想:這種觀點是否正確?為什么?
我的思路:秦漢時期,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但皇帝并不直接行使行政權力和統領行政機構,而皇帝授權的宰相主要權力有兩大項:(1)參與決策,國家詔令文書雖用皇帝名義,但也必須由宰相副署,否則無效。實際上多數都是由宰相擬定,皇帝簽宇認可而已。這種體制可以看作是“責任內閣制”。(2)宰相直接統領各行政機構,九卿。六部等行政機構直接向宰相負責,是宰相的下屬,通過宰相再向皇帝匯報,皇帝原則上不應干預六部具體政務。決策形成后,由宰相督促百官執行,宰相對百官有賞罰之權,因而宰相下面始終設有龐大的辦事機構。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則在直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基礎上,加強了君權,從而使相權在實際上有所分散。宋代的辦法是將宰相領導的六部變成虛職,新設其他職務去掌握實權,如樞密使分割軍政大權、三司使分割財權等。他們的地位雖略低于宰相,但都直屬于皇帝,秉承皇帝旨意處理政務,不再是宰相的下屬。宰相由“事無不統”,變成了純粹的民政長官,隨之而來也失去了“坐而論道”的禮遇。明清則是干脆廢除了宰相的職位,由皇帝身邊的“內閣”和“軍機處”取代,內閣和軍機處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行使以往宰相的職權,但不再能夠制約王權,只是王權強化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