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對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認識封建君主專制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體。綜觀我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的演變,大體可以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和兩種形式;從秦至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專制;面明清時期,則是無宰相制的君主專制。面對封建社會末世復雜的社會矛盾,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時期的突出特點就是極大地強化了君權。丞相的廢除和軍機處的設置,消除了相權對君權的分割,大大加強了君主對中央的控制。明代三司和清代地方督撫的設立,大大加強了皇帝對地方的控制。八股取士和文字獄的實行,強化了對人們思想的控制。廠衛機構的設置,則大大加強了皇帝對官吏和人民的控制和鎮壓。這些均表明明清時期的君主專制統治得到了空前強化。君主專制統治是建立在封建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在評價其歷史作用時,要根據時代變化,結合具體的社會現實進行評價。在明清建立之初,這種制度在糾正前朝弊政、提高辦事效率等方面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考慮到明清所處封建社會末期這一歷史階段的特征,其消極作用則是主要的,它影響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是造成中外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君權的過于集中,又決定了皇帝個人品質對統治的制約:通常情況下,封建王朝前期的皇帝比較勤勉,而中后期則相對腐朽。因此,封建王朝中后期往往會出現統治危機和社會矛盾激化的局面,這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一種負面影響。
1唐朝時期的科舉制度 材料一:(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達到的范圍,后用以比喻牢籠,圈套)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縉紳雖位及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一一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先試之期,命單人謁于先師。有司卜日,宿張于國學,宰相輔以下皆會而觀焉。博集群議,進論而退之。禮部閱試之期,皆嚴設兵衛。薦棘圍之,搜索衣服,譏訶出入似防假濫焉
——《通典》卷十五選舉三
材料四:唐初(職事官)有六省、一臺、九寺、三監、十六衛、十率府之屬。其外又有勛官、散官。勛官以賞戰功,散官以褒勤舊,故必折馘執俘,然后賜勛。積資累考,然后進階,以其不可妄得,故當時人以為榮。……肅宗之后,四方糜沸,兵戈不息,財力屈竭,勛官不足以勸武功,府庫不足以募戰士。遂并職事官,通用為賞,不復選材,無所愛吝。
——司馬光《傅家集》卷六八百官表總序
思維點睛:上述材料反映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的由來。發展以及對唐朝科舉制度的評價。唐朝的科舉制度開始于隋朝,盛行于唐朝初年。它籠絡了大批人才,增強了政治活力。但是,唐朝初年的科舉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已經出現了作弊現象,政府對此嚴加防范。唐朝中期以后。國家財力不足,腐敗的政治突出地反映在任官制度上,科舉制度也受到嚴重影響。
應該說,唐朝的科舉制度是對隋朝科舉制度的繼承與發展。它不拘門第,以才選人,有利于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雖有一定的欠缺,但當時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
2清朝初年軍機處的設置材料一: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趙翼《檐曝雜記•軍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