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2)唐朝將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但相互牽制。北宋進一步分割相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3)唐太宗——丞相等先集體議政,皇帝最后決斷;明太祖——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務,互不統屬,皇帝直接管理。
。4)協助皇帝草擬政令,表面上官位相當于宰相,實際上完全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
。5)皇帝掌握最高決策權,相權的存廢服從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只是唐太宗把君權與相權協調起來,注意發揮宰相的輔佐作用:而明太祖則把君權與相權對立看待,并從制度上取消相權,以此保證君王的絕對權威。
12 我們應該怎樣認識科舉制度的歷史作用?
參考答案:(1)科舉制的實行,雖然從表面上看,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但是,科舉考試的科目及內容,大都不出儒學經義的范圍,特別是明清八股取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的人。(2)科舉制度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選官方式,其實是一種將“天下英雄”誘人最高權力者能夠控制的范圍之中的制度。但是,科舉制度又保證了專制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突破思路
本節內容涉及了君主專制制度確立和強化的發展過程及影響,歷史概念較多,理論性比較強。為此,我們在處理這部分教學內容時,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1)“法令出一”一目的重點應講清皇帝制度的確立和特點。關于皇帝制度的確立,可以結合《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有關資料;說明秦始皇確立皇帝制度的緣由和措施;關于皇帝制度的特點,可以通過選取體現皇帝制度特點的有關資料,首先指導學生進行分析、認識,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出皇帝制度的特點
。2)“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部分的重點在于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沿革及評價,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首先設計一個包括時間、制度名稱、特點及評價的表格,引導學生進行填寫并相互點評,然后由教師進行歸納。同時,應注意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我國古代選官制度變化的發展趨勢。
。3)“君權和相權”與“明內閣和清軍機處”兩目可以合并教學,在緊緊圍繞“我國古代君權不斷加強和相權不斷削弱”的主題下,組織學生通過討論或填寫有關表格,比較我國古代不同時期君權加強的表現,從而認識到“君權和相權作為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內部矛盾在皇帝制度下具有不可調和的發展趨勢”。
。4)關于“中國古代王朝的監察體制”部分,可以先由學生自己閱讀教科書,理清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發展演變過程;以此為基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怎樣評價我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最后,通過小組交流和教師歸納,指出我國古代監察制度在體制建設和實際效能方面的作用。
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時期的中樞制度。三省指中書。ㄋ宸Q內史省)、門下省、尚書。涣恐干袝∠碌睦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在西漢以后開始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三省為中央最高中樞政務機構,一般為中書決策、門下審核、尚書執行。三省長官——中書令(隋為內史令)、門下侍中(隋為納言)、尚書令共行宰相之職。六部為尚書省屬下的中央行政機構,分掌各方面的政務及政令的貫徹執行,并對中央擔任具體事務的九寺五監及地方上的州、府、縣有領導、監督之權。其后,三省長官成為榮譽之職,其決策權逐漸被剝奪,宰相一職為他官參加議政所替代。唐中葉以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真宰相。其后,地位尊崇的翰林學土,因擁有起草詔敕權,被稱為“內相”(《舊唐書•陸贄傳》)。尚書省六部及下屬各司的職權,在安史之亂后,逐漸被分割,故三省六部制在唐中葉以后,趨向名存實亡。明代廢除中書省,三省之名遂消失。清代逐漸增設新部,六部之名亦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