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四單元第一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一、課前準備設計
(一)教材分析
課標要求: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本課從兩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我國在19世紀40年代以來的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變遷:鴉片戰爭以來動蕩中的近代社會生活;新中國新生活新風尚。把歷史的視角投入到普通的民眾中去,這體現了中學歷史教學的嶄新趨向。這課在本單元中地位最重要,后兩課只是對其中三個具體問題單獨拿出來講而已。
(二)學情分析
這一課與人們的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學生很容易直觀感受,具有較濃厚的興趣。大量的使用圖片,或以采訪年長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變化,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但學生往往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識記“斷發易服” “廢止纏足” “菜籃子工程” “安居工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等基礎知識。通過分析中國人民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的原因,逐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利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
2、過程與方法目標:課前同學通過實踐學習法采訪年長者。課堂上通過材料學習法和觀察學習法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再通過思辨學習法分析中國人民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的原因。最終建構知識體系,學會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識到進步的文明終將取代落后的習俗;深刻認識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才真正實現新生活新風尚。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新中國的新生活新風尚。
難點:“斷發易服” “廢止纏足”的原因。
(五)教學方式
分析式教學,師生互動教學。
(六)教學用具
采用powerpoint課件方式輔助教學。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探究部分
要求學生分組去采訪一些長者,以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變化。通過了解一些汕尾地區近代以來人們衣、食、住、行及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以形成最直觀的感性認識。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導入新課部分
播放搖滾歌手崔健的《不是我不明白》。
(演示導言)“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自從中國步入近代。中國人民的衣、食、住、行及社會習俗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長期以來,中國人民卻仍未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人民迫切要求改變這種貧窮落后面貌,正如鄧小平所說:“中國人民窮了幾千年了,現在是改變這種狀況的時候了。”在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指引下,全國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終于實現了這一愿望,在20世紀末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學完這課后,我們將會很明白,這世界為什么變化快。先看看不同時期中國人有代表性的穿著打扮吧。
(三)師生互動部分
1、課堂探究一:近代以來衣著的演變及其原因
情境創設:演示不同時期中國人有代表性的穿著打扮:清朝末年男子長袍馬褂和旗女的旗服及漢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清朝男子西裝;民國時的中山裝和女士的改良旗袍;建國初的列寧裝和連衣裙;文革時的綠色軍裝和軍棉大衣;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流行的喇叭褲、夾克;現在的時裝。
設問:(1)請說說這分別是什么時候中國人的有代表性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