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興力量的崛起
8、戰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和影響
⑴原因:第一,把發展經濟作為立國的主要方針,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第二,“冷戰”使美國在經濟上扶植日本。第三,推行民主化改革,鏟除了封建因素,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第四,高度重視科技與教育;利用國家政權推動經濟發展。第五,制定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生產率,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⑵影響:第一,實行以日美關系為軸心的全方位外交。第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格局,有力地沖擊著兩極格局。
9、中國振興的優勢條件
第一,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政局穩定,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第二,充分汲取古代傳統文化中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思想、以德治國的思想。第三,中國地域遼闊,有遼闊的國內市場,有相對豐富的國內資源;人口多,勞動力價格低,有利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第四,有漫長曲折的海岸線,多優良港灣;有漫長的陸界線,多陸上鄰國,有利于發展對外貿易,加強經濟文化交流。第五,把握知識經濟興起的機遇,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采用新科技成果,確定可持續發展戰略。第六,把握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提高和加強在亞太經合組織和世貿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
10、“中國威脅論”?
正在崛起的中國以昂揚的姿態出現在21世紀的國際舞臺上,已經成為國際政治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與此同時,“中國威脅論”也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繼續流行。xx年4月以來,美國《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在內的一些美國主流媒體,不約而同地刊登文章,關心起了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
《華盛頓郵報》稱:中國已經擁有了“對美國本土進行核威懾”的能力。美方的情報還宣稱,中國近年部署了“東風-31”型公路機動發射的固體燃料導彈;在未來幾年內,中國還將部署射程達8000英里的“東風-41”型導彈,屆時,“整個美國都將被納入中國洲際導彈的射程范圍之內”。《紐約時報》也刊登了一篇分析中國軍事力量的文章。文章引用華盛頓一位情報官員的話說,“自xx年以來,僅僅中國建造的兩棲攻擊艦,就相當于美國整個海軍建造的船只。這顯然意味著,中國的整體作戰能力提高了。”《波士頓環球》則報道說,五角大樓正在起草的一份秘密報告,把重點放在了中國的“殲-10”戰斗機上。據說,這種將于xx年推出的新型戰斗機,其功能和美國的f-16不相上下。美國國防部官員認為,“殲-10”的出臺,說明中國已經建立了“成熟的軍工產業”。還有報道援引長期觀察中國軍事動態的“國際評估和戰略中心”副總裁理查德•費希爾的話說,中國為了獲得對中國臺灣海峽的空中優勢,向俄羅斯購買了250多架“蘇-27”和“蘇-30”戰斗機。五角大樓估計,到2020年,中國將擁有架戰機,其中150架將為第四代戰斗機。
xx年5月23日,美國國防部公布了關于中國軍力情況的最新年度報告,繼續散布“中國威脅論”。報告重復去年報告的老調,聲稱中國軍力的增強已經威脅到地區軍力平衡,從長期而言可能會對該地區的美國等國的軍隊“構成切實的威脅”。這份長達50頁的報告繼續指責中國軍費開支不透明,但又得出中國實際軍費開支是中國公布國防預算兩到三倍的結論。報告說,中國與軍事有關的總開支今年估計要達到700億至1050億美元,還宣稱,按目前中國軍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推算,到2025年中國的軍費開支可能會增長三倍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