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 教案
7.3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新經濟政策制定的歷史背景、內容、實施的意義;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和農業集體化方針的確定;五年計劃的實施;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蘇聯憲法;斯大林的經濟政治體制;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盛行;蘇聯的大清洗運動。
2.能力方面:(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培養學生運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培養學生運用現象和本質、人民群眾及個人在歷史中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1)通過對新經濟政策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國家政策的制定,必須符合國情、符合人民利益,才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夠有利于調動人民的積極性。由此蘇俄的經濟很快得到了恢復和發展。(2)通過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的講述和分析,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學生進行熱愛社會主義的教育。(3)通過對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的分析,使學生認識:蘇聯在取得經濟建設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了以斯大林為首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即所謂蘇聯模式,致使個人崇拜盛極一時。它的缺點和弊端成為后來蘇聯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
4.學法指導方面:引導學生從宏觀的角度認識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和問題,注意橫向對比。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是本節重點。新經濟政策對蘇聯國民經濟的恢復起了重要作用,它為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也是對學生進行熱愛社會主義教育的很好素材。
2.難點分析:對斯大林的經濟政治體制的評價是本節的難點。學生受經驗、閱歷、理論水平的制約,對事物往往持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看法。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既取得重大成就,又存在著嚴重問題。要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社會主義有一個辯證的認識,并不容易。教學中應讓學生認識,蘇聯模式曾經在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起了重要作用,它既對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又成為后來蘇聯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蘇聯模式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它不能等同于社會主義制度,而只能看作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探索。這種探索對中國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有重要影響。在一節課時的有限時間里讓學生領會清楚此問題是困難的,只能有一個簡略的認識。
課堂教學設計
師:我們前面曾經學習了俄國的十月革命,請同學們回憶,蘇維埃政權建立起來后能不能一心進行經濟建設呢?為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師:對,帝國主義和國內的反動勢力是不會允許蘇維埃建成的。這就使蘇維埃俄國在建立后又經歷了三年的國內戰爭,1921年蘇維埃政權才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1.新經濟政策的制定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回答,1921年蘇俄的國內形勢如何?
生:(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