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 教案
師:第一,連年戰爭使蘇俄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日用物品嚴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第二,經濟破壞造成嚴重的政治后果,由于缺乏糧食和原料使多數工廠無法開工,許多工人迫于饑餓,離開工廠跑回農村。工人階級隊伍渙散,農村形勢更為嚴峻,廣大農民不肯再接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他們強烈反對余糧收集制,要求經營自由和貿易自由。農民的不滿影響到軍隊,1921年2月,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喀瑯斯塔得發生水兵兵變,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蘇維埃政權的處境仍十分危急。列寧說:“我們在1921年春天遭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在這種形勢下,1921年3月列寧主持召開俄共(布)“十大”,制定了新經濟政策。
2.新經濟政策的要點
師:列寧在會上作了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根據列寧的報告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廢止余糧收集制實行糧食稅。從此,開始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新經濟政策包含多方面、多層次的廣泛內容,它是在探索過程中逐步制定,不斷完善的。第一,農業方面: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后,剩余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收集制大為減少,1921~1922年度全國稅額比上年度減少43.3%。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第二,工業方面: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又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于國家。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第三,流通方面(商業方面):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1921年5月通過關于交換的法令,宣布實行產品交換。后因實物交接在實踐中行不通,遂放棄產品交換的作法,并取消商業的地區范圍限制,允許私人自由貿易。為了促進市場貿易,1921年10月政府重建國家銀行,統一管理貨幣流通事務。第四,分配制度的改革:廢止平均主義的實物分配制,實行以工人技術熟練程度和生產效率為標準的勞動報酬級差制。為了更好地貫徹物質利益原則,采取了多種分配形式,如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勵制、提成制、分紅制等。
2.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意義
師:給同學們幾分鐘結合內容討論、分析,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意義是什么?
生:(討論)
師:新經濟政策實施的主要意義是: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同學們再思考一下,由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你有什么認識?(給學生幾分鐘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