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 教案
生:(回答)
師:(在歸納、評價學生的回答的基礎上,簡略談幾點看法)①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社會主義不抓經濟建設,政權就不可能鞏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②蘇俄為什么建立之后不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呢?客觀條件不允許。當時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戰勝國內外敵人,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③我們還應認識到執政黨制定政策,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要實事求是,否則就要犯錯誤。
3.蘇聯的成立
師:蘇聯成立之前,約有20個蘇維埃共和國和若干自治州。進入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經濟、文化建設和國防、外交斗爭在客觀上要求各蘇維埃共和國聯合起來結成正式的同盟。1922年12月,召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蘇聯成立。最初加入蘇聯的有四個加盟共和國。統一的聯盟國家的成立,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地位和聲望,加強了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合作,推動了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防事業的發展。
二、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
1.列寧的逝世
師:1924年1月21日,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逝世。列寧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對俄國的革命和建設,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都作出了重大貢獻。請同學們課下思考并歸納列寧的貢獻。
2.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巨大成就
師:列寧逝世后,蘇聯主要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后,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后農業國。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后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后,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開拓前進。1927年末,蘇聯的工業生產達到并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1927年12月,聯共(布)“xx大”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33年1月,聯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師: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占了99%以上。“二五”計劃完成的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從1917年建立蘇維埃政權,到1921年蘇維埃政權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到1925年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到1937年蘇聯的建設取得巨大成績。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這說明什么?注意與此同時的帝國主義國家正面臨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1929年~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