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典例】1972年尼克松總統的訪華被稱之為“破冰之旅”。對“破冰”的理解最確切的是( )
a.美國改變對華敵對態度 b.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
c.促進中美經濟貿易合作 d.美國放棄壓制中國的政策
【解析】:本題易錯選b、d,錯因在于沒有區分好1972年尼克松訪華和1979年建交的意義和影響。“破冰之旅”指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表明了美國改變了對華敵對態度,不能說明美國放棄了壓制中國的政策,即使在中美正式建交后仍然沒有放棄,排除d。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標志著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排除b。c與材料明顯不符。故答案為a
【答案】:a
【感悟高考真題】1.(·全國1高考)1950年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與日本同盟的國家之侵襲因而處于戰爭狀態時,締約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l989年中蘇關系正常化后,兩國未再簽訂類似條約。這主要是因為
a.雙方的戰爭威脅消失 b.蘇聯的政治經濟改革
c.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d.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
【解析】:新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是軍事同盟條約1980年期滿后沒有再延長。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同任何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實行不結盟政策。a過于絕對化,回憶蘇聯的政治經濟改革,沒有影響簽訂軍事同盟。b錯誤。c.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是在1991年蘇聯解體以后。所以d更準確。答案:d2.(·福建高考)照片是“看得見”的歷史。圖7和圖8記錄了新中國兩次重大的外交活動,它們所體現的共同原則是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a.睦鄰友好 b.戰略結盟 c.另起爐灶 d.求同存異【解析】:圖7反映的是中美關系改善的情況,體現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圖8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情況,也反映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答案為d。“睦鄰友好”體現在圖8中;“戰略結盟”均未體現;“另起爐灶”為新中國剛成立時的外交方針。答案:d 3.(·浙江高考)閱讀表5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符合這一時期中國外交狀況的結論是 表5 1969—1978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據簡表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①中國對外出現全新局面 ②中國外交沒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擾 ③中美兩國關系逐步緩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從表格中建交國家的數據分析,建交國家逐漸增多,從1969年的49個到1978年達到112個,說明中國對外關系出現全新局面。1969年到1971年,建交國家數沒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國家數卻急劇增加,說明中國外交受到“文革”的影響,排除含有②的選項。1970年與中國建交數是54個,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個和87個,說明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緩和后,國際上出現了一個與中國建交的熱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時間是在1979年,無此信息,排除含有④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