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教學設計
重點:九一八事變;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難點: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松花江上》的音樂,簡單介紹此歌的背景,引入1931年九一八事變。
一、九一八事變
展示有關“九一八事變”的歷史圖片,在學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問: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是不是偶然事件?引導學生從日本國內、國際、中國國內形勢方面進行思考、討論回答。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歸納總結。
設問: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蔣介石為什么不顧民族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
讓學生閱讀課后材料解析的四段材料,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在學生議論之后教師歸納:蔣介石實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有:①認為中日雙方實力懸殊,中國戰則必敗。②擔心共產黨的力量在抗日斗爭中發展壯大。③認為國聯合制裁日本。④認為讓出東北,可確保其他十八省的安全。上述四點都是蔣介石為其妥協退讓的辯解。蔣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其所代表的和維護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反共反人民始終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二、一•二八事變
展示有關“一•二八事變”的歷史圖片,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的楷體字部分,了解事件的經過,十九路軍及上海軍民的抵抗事跡。
三、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在講述抗日救亡運動興起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歸納出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各社會階層,以及他們的抗日救亡活動。東北抗日武裝的抗日斗爭
通過展示有關抗日救亡運動的歷史圖片,由學生介紹他們所知的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講述福建事變時,教師可聯系一•二八事變以及事變后調十九路軍到福建“圍剿”紅軍的史實來分析福建事變的原因。教師引導學生把握福建事變的特點
小結:
引導學生討論1931-1936年中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主要特點,使學生認識到:九一八事變后,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為當時的首要任務。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卻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此,反蔣便成為抗日救亡運動的一部分,反蔣抗日是1931-1936年中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主要特點。
板書設計
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一、九一八事變
1.九一八事變爆發原因
2.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及其原因、影響
二、一•二八事變
1.一•二八事變
2.淞滬抗戰和《淞滬停戰協定》
三、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1.中共的抗日宣言
2.東北抗日武裝的抗日斗爭
a.抗日義勇軍
b.東北抗日聯軍
3.民主人士和國民黨內的抗日反蔣斗爭
a.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b.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c.福建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