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通用2篇)
第三節 “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篇1
第三節 “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一、教育教學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30年代日本侵華的原因,九•一八事變,偽滿洲國的建立。
2.一•二八事變和十九路軍的抗戰
3.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及其影響
4.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及其表現
。ǘ )能力訓練點
1.通過對30年代日本侵華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概括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的情況,培養學生歸納歷史事件,概括歷史特點的能力。
。ㄈ┑掠凉B透點
1.通過學習九一人事變的歷史,使學生認識到這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重要步驟,它的發生有著深刻的經濟根源和社會根源,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這是不容否認的歷史,是不容篡改的。
2.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表現了對侵略者妥協,置民族國家利益于不顧的反動性。
3.中國共產黨人在民族危亡關頭,發表宣言,發出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號召,符合全民族的利益,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各階級、各階層為挽救民族危亡,紛紛舉起了抗日大旗,他們的愛國之情、英勇抗敵的精神值得后世人敬仰和學習。不屈不撓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二、重點難點及疑點解法
(-)重點
九一八事變。
。ǘ╇y點
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階級、各階層對日態度及其影響。
(三)解決辦法
1.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法西斯上臺后精心策劃的重要的侵華步驟。引導學生從日本國內的政治經濟情況,以及國際上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中國國內蔣介石進行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等方面綜合分析其原因。結合教材提供的史料分析日本侵華的根本原因。
2.各階級、各階層對日態度及其影響,可以從不同階級的本質來分析。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是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本質決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場,寧可犧牲中華民族的利益,也要維護其反動統治。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中國人民,從整個民族利益出發,掀起了抗日斗爭的浪潮。民主人士和國民黨內部愛國力量也舉起了抗日反蔣的旗幟,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蔣介石的不抵抗,引起了民主人士和國民黨內一些愛國力量的不滿。這一切,與蔣介石集團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也帶來不同的影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導致東三省的淪亡,日本法西斯勢力侵略氣焰更加囂張。各階級、各階層人民的抗日斗爭,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運動。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準備
1.音樂磁帶《松花江上》
2.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原因的史料(教材后的材料解析題所引用的史料),用幻燈或小黑板。
五、學生活動設計
1.收集有關東北抗日聯軍的資料,了解東北人民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抗日斗爭,從而學習革命前輩的英勇斗爭精神。
2.收集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否定侵略歷史、篡改歷史的有關資料,結合我國政府對此的嚴正立場和態度,寫一篇評述文章。
六、教學流程
。ǎ┟鞔_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偽滿洲國建立;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及其原因;各階級、各階層人民的抗日救亡斗爭的基本史實。
2.要求學生正確分析和理解九一八事變發生的原因,以及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帶來的嚴重影響。
3.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的原因和具體事實。
。ǘ┱w感知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蓄意侵略中國變中國為殖民地的嚴重步驟,是有著深刻的經濟根源和社會根源的。隨著日本侵略中國的開始,民族矛盾日益尖銳。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造成了東三省的淪亡,助長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氣焰,加劇了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在九一人事變后,發出了抗日的號召,表達了全國人民的正義呼聲,并推動了東北地區的抗日斗爭。日本侵略的加深,國民政府的妥協退讓,引起了愛國民主人士和國民黨內愛國力量的不滿,他們舉起了抗日反蔣的旗幟。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精神,也為全民族的抗戰奠定了基礎。
。ㄈ┲攸c、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松花江上》的音樂,簡單介紹此歌的背景,引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
一、“九一八事變”
提問: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是不是偶然事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從日本國內、國際、中國國內形勢方面進行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決非偶然,侵華是日本帝國主義一貫的既定政策(介紹1927年日本的“東方會議”),在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日本決意通過侵略中國東北的對外戰爭擺脫國內危機的困擾。30年代初,歐美資本主義各國正忙于應付本國的經濟危機,無暇東顧;中國國內蔣介石集團正集中重兵“圍剿”紅軍,也無心北顧。日本帝國主義趁機發動了蓄謀已久又迫不及待的侵華戰爭。
設問: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蔣介石為什么不顧民族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
投影或小黑板:課后材料解析的四段材料。
在學生議論之后教師歸納:蔣介石實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有:①認為中日雙方實力懸殊,中國戰則必敗。②擔心共產黨的力量在抗日斗爭中發展壯大。③認為國聯會制裁日本。④認為讓出東北,可確保其他十八省的安全。上述四點都是蔣介石為其要協退讓的辯解。蔣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其所代表的和維護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反共反人民始終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由于國聯的姑息,蔣介石的不抵抗,日本很快占領東三省,并于第二年扶植博儀,建立偽滿洲國。日本又乘機擴大侵略,挑起了一二八事變。
二、“一二八事變 ”
為了給國民政府施加壓力,把上海變為日本侵華的新基地,日本在1932年三月,發動了對上海的襲擊,擴大對華的侵略。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小字部分,了解事件的經過,十九路軍及上海軍民的抵抗事跡。
國民政府對上海軍民的抗戰,不僅不支持,反而同日方談判,簽訂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斷送了上海軍民的抗戰果實。
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湘滬停戰協定》條文。
三、 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九一八事變后,國難日益深重,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的呼聲。不甘做亡國奴、富有民族感和愛國心的中國各階級、各階層人民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運動。從東北到南方的福建,到處都有抗日的旗幟。在講述抗日救亡運動興起時,要引導學生歸納、概括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結果、特點和影響等。
1.中共的抗日宣言
中共在九一八事變后,連續發表了幾個抗日宣言。宣言的基本內容是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揭露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了發動群眾斗爭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號召,表達了全國人民的正義呼聲。
2.東北抗日武裝的抗日斗爭
抗日義勇軍主要指九一人事變后,東北人民和部分未撤走的東北軍自發組織的抗日武裝的總稱。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部分內容和“東三省各界聯合會宣言”。教師重點指出,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充分體現了東北人民不甘做亡國奴,誓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指導學生看教材的“東北抗日聯軍情況簡表”。教師著重指出,為了推動東北的抗日斗爭,中國共產黨派出大批干部到東北組織抗日隊伍。東北抗日聯軍是黨領導下的統一的抗日武裝,成為東北抗日武裝力量的核心。教師講解時,要側重讓學生閱讀并補充講解楊靖宇將軍和抗日聯軍的艱苦戰斗歷程和卓越戰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3.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民主人士出于對日本侵略和國民政府的退讓、反共政策的不滿,也舉起了抗日反蔣的旗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是以國民黨內知名人士、愛國學者為主體自發組織的一個愛國團體。它于1932年12月在上海成立,以營救一切愛國的、革命的政治犯,爭取人民抗日民主權利為宗旨。對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4.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引導學生觀看教材的圖畫“吉鴻昌”和“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這是國民黨愛國將軍馮玉祥和共產黨員吉鴻昌組織的抗日隊伍。他們收復多倫的戰斗,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教師要特別指出,在蔣介石的破壞下,并勾結日偽軍夾擊同盟軍最后失敗。
5.福建事變
教師可聯系一二八事變時,十九路軍和上海人民進行了抗日斗爭,蔣介石予以破壞。后調十九路軍到福建“圍剿”紅軍的史實來分析福建事變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把握福建事變的特點。福建事變的特點是建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來領導抗日反蔣斗爭,此外,中共抗日的主張感染了十九路軍等愛國官兵,走上了聯共抗日反蔣的道路。
蔣介石害怕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斗爭聯合和壯大,勾結日軍夾擊十九路軍,導致福建革命政府堅持了不到兩個月,最后失敗。
。ㄋ模┛偨Y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使國內社會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民族危機逐步上升。隨著以后日本侵略的進一步擴大,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
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提出抗日的號召,并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為以后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中堅作用產生了重大影響?谷站韧鲞\動的興起,為以后全民族的抗戰奠定了基礎。
第三節 “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篇2
第三節 “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
九一八事變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偽滿洲國的建立,一二八事變,《淞滬停戰協定》,抗日義勇軍,抗日聯軍,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思想教育目標
1、面對日本的侵略,蔣介石實行不抵抗政策,助長了日本的侵略。在民族危機的關頭,中共發出抗日宣言,代表了全國人民的利益。
2、在民族危機的關頭,各階級、階層為挽救危亡,紛紛舉起抗日大旗,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精神和愛國主義的傳統。
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九一八事變背景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概述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的情況,培養學生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重點:九一八事變。
難點: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后,各階級、階層的對日態度及其原因。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想:
這節課的重點是日本侵華的原因和九一八事變,在教學中計劃采用以下方法:在導入時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講解日本侵華時注意聯系前面所學過的有關日本侵華的歷史,使學生形成日本侵華是預謀已久的這樣一個觀念,在講解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時可穿插一些生動事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教學要點
第三節 九•一八事變
一、日本大舉侵華
1、原因
(1)、根本原因:侵華是日本的既定國策
。2)、內部原因:轉嫁經濟危機,緩和國內矛盾
。3)、外部原因:國共對峙,歐美各國忙于應付大危機
2、九一八事變:
。1)、經過
。2)、結果:東北三省淪亡、偽滿洲國建立
。3)、影響:中日民族矛盾開始向主要矛盾的地位上升。
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1、背景
2、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
3、愛國民主人士的抗日斗爭
4、國民黨內愛國將領的抗日斗爭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提問: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同學們,日本是個極富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上學期我們曾經學過,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后就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從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日本又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制造了轟動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剛剛我們聽到的這首《松花江上》就是東北淪陷區的人民在日寇鐵蹄下發出的呻吟。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新課:第三節,九一八事變(寫標題)
講授新課
一、日本大舉侵華
1、原因:
日本對中國領土垂涎已久,在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前就曾多次侵略中國,下面請大家回憶一下上學期所學過的內容,近代以來,日本單獨發動或參與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或侵略行動有哪些?
1874年,日本入侵中國臺灣,被中國臺灣軍民擊退,從清政府索取50萬兩白銀的賠款而歸;
1894—1895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擊敗中國,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9xx年,日本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辛丑條約》的締約國之一;
1904—19xx年,日本和俄國在中國的東北進行日俄戰爭,變相侵略中國;
一戰期間,日本獨霸中國。19xx年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1928年,日本為阻撓國民政府二期“北伐”,制造濟南慘案。
從上面的幾個侵華行動中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也就是日本大舉侵華的第一個背景:
。1)、侵華是日本的既定國策:早在明治維新后不久,日本就制定了征服中國臺灣、滅亡朝鮮、既而吞并中國的“大陸政策”。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東方”會議,向裕仁天皇提出秘密的“田中奏折”將下一步侵略目標定向中國東北。請大家看課本14頁的材料,回答兩個問題:一、日本分別于何時征服中國臺灣(1895年)吞并朝鮮(19xx年),二、日本為什么把下一步侵略目標指向中國東北而不是其他地區?(東北地區戰略位置重要,控制東北就可以控制遠東,東北地區有豐富的煤、鐵、森林資源,控制了東北可以使之成為日本的原料基地)。
。2)、轉嫁經濟危機,緩和國內矛盾:30年代日本大舉侵華除了是貫徹既定的侵略政策外,也是由當時日本的國內政治經濟環境所決定的。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兩年后,危機波及日本,促使日本國內階級矛盾空前尖銳。日本統治集團急于利用侵略中國東北的對外戰爭來擺脫國內的經濟政治危機,緩和國內矛盾。
(3)、有利條件: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還利用了當時有利的外部條件。一方面,國際上,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各國忙于應付經濟大危機,無暇東顧,另一方面,中國內部蔣介石政府正集中兵力“圍剿”紅軍,無心北顧,這都給日本帝國主義侵華以可乘之機。
2、“九•一八”事變:
(1)、經過:正是在上述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于1931年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軌道,反而誣陷中國軍隊破壞,要求進入沈陽城檢查,遭東北軍拒絕。日本遂炮轟東北軍駐地,攻占沈陽,此即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從此,九一八成為中國人民的恥辱日。
。2)、結果:“九一八事變”爆發后,蔣介石政府執行了反動的不抵抗政策,強令東北軍將士放棄抵抗,撤出關外。張學良及20萬東北軍執行了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不戰而退,將東北大好河山拱手讓于日本帝國主義,那么蔣介石為什么要執行不抵抗政策呢?請大家結合課本19頁的材料題思考。
首先,蔣介石認為抗戰必敗,所以放棄抵抗;其次,蔣介石寄希望于國聯調查,國聯雖然派出“李頓調查團”進行調查,但國聯對中日沖突的態度是力圖通過“國際合作”使東北成為帝國主義各國的殖民地,這使蔣介石想依靠國聯公理裁決,迫使日本從東北撤兵成為幻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政權,這就決定了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場,他寧可犧牲中華民族的利益,以求鞏固自己的統治,另外,蔣介石的統治中心在江浙一帶,東北對他來說并非是至關重要的地區,因此蔣介石能夠放棄之。
九一八事變爆發的第二年,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建立,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出任滿洲國“執政”,但“滿洲國”的整個政權由日本掌握,溥儀實際上是一個傀儡。至此,東北三省完全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三千萬東北人民在日軍鐵蹄下國著水深火熱的生活。
。3)、影響:首先,從國內角度來看,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蓄意把中國變成日本獨占殖民地的嚴重步驟,從此,中日民族矛盾開始向主要矛盾上升,但此時尚未完全成為主要矛盾。其次,從國際角度看,九一八事變也開始打破了一戰后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均勢”,華盛頓體系出現很大的裂痕,加深了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與日本的矛盾。
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1、背景
(1)、九一八事變后,國難日益深重,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開始向主要矛盾的地位上升;
。2)、中國共產黨的大力號召:中共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后,立即發表宣言,提出發動群眾斗爭,打擊日本帝國主義,共產黨的抗日宣言鼓舞著全國人民的斗爭勇氣,與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形成強烈對照。
2、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因此抗日斗爭首先在東北掀起。東北的抗日斗爭又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九一八事變到1933年夏,主要是抗日義勇軍的斗爭,請大家注意,抗日義勇軍的斗爭有什么特點(自發組織,無統一領導),在抗日義勇軍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馬占山和他組織的“黑龍江省民眾抗日救國義勇軍”。馬占山是黑龍江省政府主席,他在九一八事變后,抵制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嫩江橋阻擊日軍,打響了東北抗日武裝斗爭的第一槍。但由于抗日義勇軍成分復雜,又無統一領導,加上日軍的強大,到1933年夏,抗日義勇軍先后失敗。1932年2月,馬占山曾一度降敵,4月又宣布反正,最后在日軍重兵圍剿之下失敗,被迫退出東北。此后東北地區的抗日運動進入第二個階段,領導的重擔落到共產黨人身上。1932年開始,中共就派出大批優秀干部奔赴東北,建立了幾個抗日根據地。1936年中共滿洲省委將各路抗日武裝組成抗日聯軍,后來又編成三路軍,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主要領導人。這里著重介紹楊靖宇。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來到東北,曾多次被捕,1933年9月18日,在九一八事變兩周年之際成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獨立師,他任師長兼政委,楊靖宇作戰英勇,戰術多變,多次打擊敵人,他的名字令敵人聞風喪膽。1940年2月23日,在與敵人的戰斗中,楊靖宇中彈犧牲,敵人殘忍地割下他的頭顱,又剖開他的肚子,發現胃禮貌盡是樹皮、草根。楊靖宇雖然倒下了,但東北人民的抗日大旗沒有倒下,東北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長達xx年的英勇抗戰,直至最后的勝利。
3、愛國民主人士的抗日斗爭:
除了東北淪陷區人民進行抗日斗爭外,全國人民都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斗爭,蔣介石推行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廣大愛國民主人士的不滿,1932年底以宋慶齡、蔡元培、楊杏佛為首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營救政治犯、組織抗日運動,遭到蔣介石的記恨,楊杏佛被暗殺,蔡元培等人也被列入黑名單。
4、國民黨內愛國將領的抗日斗爭。
蔣介石推行的不抵抗政策也引起了國民黨內愛國力量的不滿,九一八事變后,馮玉祥多次譴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宣傳抗日。1933年,日本大舉進攻長城以內熱河察哈爾等省。1933年春,馮玉祥與共產黨員吉鴻昌合作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將日偽軍趕出察哈爾省。但在蔣介石的威逼下,并勾結日偽軍夾擊,馮玉祥被迫取消同盟軍,吉鴻昌把本部軍隊改為抗日討賊軍,繼續抗日,但在日偽蔣三方圍攻下歸于失敗,吉鴻昌也英勇就義。在福建,十九路軍愛國將領蔡挺鍇聯合國民黨內反蔣勢力李濟深等于1933年11月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蔣抗日。但在蔣介石和日軍夾擊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堅持了不到兩個月,最后失敗了,十九路軍被蔣介石解散。
小結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使國內社會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民族危機逐步上升。隨著以后日本侵略的進一步擴大,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
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提出抗日的號召,并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為以后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中堅作用產生了重大影響?谷站韧鲞\動的興起,為以后全民族的抗戰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