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高一歷史教材點撥及同步練習(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三(2)
二 辛亥革命歷史回眸一、武昌起義
1.背景
(1)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反動賣國的本質逐漸暴露無疑。
(2)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開始為推翻清政府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奮斗。
(3)19xx年,孫中山成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4)19xx年4月,同盟會在廣州發動黃花崗起義;同時,資產階級立憲派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群眾性的保路運動。
2.經過:19xx年10月10日,起義爆發。次日占領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3.結果:全國有十幾個省區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二、中華民國的建立
1.19xx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隨后,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2.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頒布了一系列移風易俗和保護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法令和措施。
3.19xx年3月,孫中山頒布了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
三、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
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干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沉重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3.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提高了人民參政議政的意識。
時空隧道1 19xx年的《同盟會宣言》以今日革命之經驗,暨將來治國之大本,布告天下:
(一)驅除韃虜。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屢為邊患;后乘中國多事,長驅入關,滅我中國,據我政府,迫我汗人為奴隸,有不從者,殺戮億萬。我漢人為亡國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滿洲政府窮兇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其滿洲漢軍人等,如悔悟來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殺無赦!漢人有為滿奴以做漢奸者,亦如之。
(二)恢復中華。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我民族的國家。敢有為石敬瑭、昊三桂之所為者,天下共擊之!
(三)建立民國。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共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
(四)平均地權。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當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共享。肇造社會的國家,俾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敢有壟斷以制國民生命者,與眾共棄之!
思維點睛:《同盟會宣言》比較典型地反映了同盟會的革命綱領,明確表示要推翻清王朝,消滅帝制,反映了中國人民反封建的革命愿望。綱領中斥責“滿洲政府窮兇極惡,今已貫盈”,含有對清王朝充當帝國主義走狗、欺壓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主張“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表示“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我民族的國家”,雖含有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思想,但并不明確。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當時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對“中國”“韃虜”“民族的國家”等問題存在著模糊認識,既沒有明確提到反對帝國主義,又把國內的民族、民族壓迫問題與外國侵略的界限相混淆,把滿洲排除到“中國之外”。這是由他們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