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高一歷史教材點撥及同步練習(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三(2)
合作討論1
《同盟會宣言》指出:“驅除韃虜。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屢為邊患……滿洲政府窮兇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其滿洲漢軍人等,如悔悟來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殺無赦廠根據你所掌握的有關知識,想一想:同盟會的民族主義與“反滿”問題存在一種怎樣的關系?
我的思路:同盟會綱領中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民族主義的內容.就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滿洲貴族的封建專制統治,解除民族壓迫。這里確實包含強烈的“反滿”思想,但必須看到辛亥革命前革命派所宣傳的“反滿”,實際上是反對清王朝的反動統治。革命黨內存在過片面的“反滿”思想,但遭到刊,中山的堅決批判。利、中山與當時的一些激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認識到,中國之所以遭受如此深重的外來壓迫,主要原因在于反動腐朽的清政府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人民與清朝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成為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的焦點。因此,同盟會民族主義綱領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統治者,大大加速了清王朝土崩瓦解的過程。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條件下,主張民族主義而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這是同盟會綱領的弱點之一。
合作討論2
19xx年2月12日,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其優待條件是:尊號仍存不廢,民國以君主之禮待之;皇室費用每年400萬元,由民國政府撥付;清帝暫居故宮,日后移居頤和園;原有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想一想,清帝退位為什么得到如此優厚的條件?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我的思路:南北議和期間,袁世凱在得到南方臨時政府與孫中山待清帝退位后就推舉其為大總統的允諾后,即利用革命的威脅加緊向清廷施壓,誘迫清帝退位。19xx年1月26日,良弼在北京被同盟會會員彭家珍用炸彈炸傷,兩日后死去。這一事件令清廷王公貴族膽戰心驚,紛紛逃離北京。與此同時,袁世凱暗中指使文武百官“請愿共和”,脅迫清帝退位。就在彭家珍炸傷良弼的同一天,段棋瑞等46名前線北洋將領,聯名通電,要求清廷“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否則將帶兵入京,武力解決。 山西、河南、直隸、山東等地巡撫也紛紛電奏朝廷,要求實行共和。讀到這些請愿通電后,清室皇族親貴感到大勢已去,于是決定“遜位”,以取得退位后的優待條件。2月3日,清廷授權袁世凱與南京臨時政府磋商退位條件。經過多次交涉,2月9日,南北和談代表就清帝退位問題達成協議。由此可見,這一過程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合作討論3
19xx年2月,南京臨時政府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詞、沈彭年作曲的《中華民國國歌》:“亞東開發中華早,揖美迫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結合你所掌握的課內外知識,談談你對《中華民國國歌》的理解。
我的思路:這首《中華民國國歌》以冼練曉暢的文字集中概括了清末以來包括革命黨人和立憲派在內的一切有識之士力追不舍的奮斗目標,也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甘落后、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唱出了人們前所未有的豪情與意氣。所謂“揖美追歐,舊邦新造”,從政治上看,就是要效法歐莢,在中國建立一個真正的近代民主國字;從社會發展取向上看,意指要趕超列強,使中國躋身世界強國之林。而“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明白宣示了長期以來飽受欺凌的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美好愿望。總而言之,中華民國的國歌以其特有的東方旋律,表達了新時代新國家新國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