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老子和孔子;“百家爭鳴”;文學和藝術(《詩經》;屈原和《離騷》;孟子和莊子的散文);天文和地理;名醫扁鵲。
二、能力培養目標
1.使學生全面認識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局面,是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階級關系劇烈變化,奴隸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理解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辯證關系的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比較和評價不同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老子、孔子等許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對我國后世和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和屈原創作的楚辭,在我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秦諸子的散文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寶貴財富。
3.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在天文學、地理學、醫學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墨經》中總結和提煉的大量物理學知識,也在我國科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4.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空前繁榮,科學技術取得許多世界領先的成就,反映了古代中國在當時世界上的先進地位,值得我們自豪,以此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老子和孔子,“百家爭鳴”;《詩經》,屈原和《離騷》;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山海經》;《墨經》中的物理學知識;扁鵲。
教學難點: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的思想及對他們的評價;對某些自然科學知識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老子和孔子
1.老子
①老子是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和學說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
②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質性的“道”或“無”,作為世界萬
物的本源,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
③老子思想中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a.老子認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總在不停地運動著。
b.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對立雙方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轉化。
④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統治者少一點欲望,少一點作為,天下就能安定,政
權才能鞏固。他反對用嚴刑峻法治理天下。
2.孔子
①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②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提醒學生注意:對“仁”的許多解釋中,既有一些具
有進步意識的新思想、新觀念,也有維護奴隸制的舊思想、舊觀念。如孔子提出的
“仁者,愛人”雖然是有階級性的,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
性質,有一定的進步性。(這里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論語·陽貨》關于“子
張問仁”的引文)。
③孔子的保守思想表現在他主張維護周禮,主張貴賤有序、維護等級制度等方面。但
他認為歷史是不斷變化的,舊的制度也可以“損益”改動,又表現了他思想的進步
性。
④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
a.孔子辦學“有教無類”,不問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機會,擴大了教育的
范圍,打破了由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學在官府”的局面。
b.孔子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實質是舉賢思想,通過教育的途徑,培養和選拔
治國人才。這是對我國考奴隸社會“世卿世祿”制的否定,對打破奴隸主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