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導學案
——摘自丘吉爾在富爾頓的演說
材料二: 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回復至經濟健全的常態……美國政府能夠盡力緩和局勢,協助歐洲走上復興道路。
——摘自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
材料三: 本公約各締約國……決定聯合一切力量,進行集體防御。
——摘自北大西洋公約
回答:⑴丘吉爾所說的鐵幕下國家和地區指的是哪些?
⑵根據材料二,杜魯門政府采取了什么具體措施?
⑶這三段材料反映的美國戰后初期的政策是什么?它說明了什么?
⑷針對材料三所反映的內容,蘇聯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著什么?
剖析:題目所給三段材料都是二戰后美國在歐洲推行的“冷戰”政策的表現。蘇聯經過二戰實力壯大,并控制著東歐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特別是歐洲的障礙。英國由于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戰后推行依靠美國的政策,因害怕蘇聯的強大危機英國等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所以迎合美國的霸權政策,首先發出了“冷戰”信號,丘吉爾所說的處于蘇聯控制范圍內的國家實際上就是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冷戰開始后,蘇聯等社會主義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結果導致了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形成。從美國推行的對歐洲援助計劃以及歐洲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形成不難看出,美蘇雙方爭奪的重點地區在歐洲。
答案:⑴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德國蘇占區。⑵實施了馬歇爾計劃。⑶反映了美國在戰后初期的冷戰或遏制政策。說明美國企圖通過冷戰或遏制政策,確立自己的霸權地位。還說明歐洲是美國對外擴張的全球戰略重點。
⑷1955年5月在華沙簽訂《華沙條約》,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 它標志著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說明美蘇雙方爭奪的重點在歐洲。
【探究拓展】
美國史學界中,有一種觀點認為,“蘇聯的極權主義、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擴張以及斯大林的偏執狂”是冷戰產生的根源,美國是為了對付蘇聯威脅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應”而采取遏制政策的。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提示:冷戰起源問題直接涉及大國利益和國際責任,也是分析冷戰性質及其影響的重要前提。因此,圍繞冷戰起源所發生的爭論也最激烈。學術界對此問題存在較大分歧,有些觀點甚至是對立的。分析冷戰的起源,關鍵要從當時的國際形勢和美蘇兩國的戰略構想出發,搜集有關資料,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作出較為客觀的判斷,并做到論從史出,推理嚴謹。目前,中國學術界主要有下列兩種觀點:一、冷戰時美國發動的,蘇聯是被動的應戰者。二、冷戰是美國與蘇聯互動的結果,美蘇對冷戰的爆發都負有責任。
[線索勾勒]
1、基本線索
何為“冷戰”——如何形成——有何表現——影響如何
“冷”中有“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