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導學案
注: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和“尼克松主義”。
探究問題:
(1)尼克松提出的對外政策,同二戰后初期的杜魯門推行的對外政策有什么不同?
(2)從“杜魯門主義”到“尼克松主義”的演變,是否說明美國放棄了世界霸權政策?分析原因。
答案
1、d 2、a 3、b 4、c 5、a
6、a 7、b 8、c 9、d 10、a
11、(1)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德國蘇占區等國家或地區。
(2)出臺杜魯門主義,援助希臘和土耳其反共,提出馬歇爾計劃,建立北約。
(3)反映了美國在戰后初期的“冷戰”或遏制政策,說明美國企圖控制歐洲,稱霸世界。
(4)1955年5月在華沙簽訂了《華沙條約》,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它標志著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局面形成,說明美蘇雙方爭奪的重點的歐洲。
12、思路引領:杜魯門主義和尼克松主義是二戰后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兩大對外政策,盡管隨著形勢的變化,這兩大政策是有區別的,但本質是一致的,即爭奪或確保美國世界霸權,所答問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概括歸納。
二戰后初期杜魯門政府的對外政策是推行“冷戰”政策,咄咄逼人,以進攻型的姿態全球出擊,謀求世界霸權;而尼克松政府的對外政策則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收縮,收縮的重點在亞洲。但是尼克松主義的出臺并不意味著美國放棄世界霸權政策。尼克松政府面對經濟危機、越南戰爭的困境、蘇聯軍事力量的增強等內外因素,調整對外政策,由進攻型轉為防守型,其目的仍然是確保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