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教學設計
岳麓版第三單元第14課 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對本課教學內容規定為:⑴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⑵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本課的三個子目,分別分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作用,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響。學生分析學生對這些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因此,理解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利弊等,難度不大。教學目標
目標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
方法
情感態度
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內容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背景和作用。①“非常”政策的實行與中止。②制定國家政策與保護農民利益。③中國經濟建設改革與借鑒蘇聯(俄)經驗教訓。①分析圖表及文字材料②經濟政策比較③歷史現象聯想④問題探究①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探索充滿艱難和曲折。②經濟建設要符合生產力水平。③以史為鏡,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新經濟政策
內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與意義。
斯大林體制
表現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利弊及影響。重點和難點重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難點:斯大林模式及其評價教學方式教師引導學習和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相結合。教學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課件的方式輔助教學。教學過程㈠新課導入使用投影,放映幻燈片。教師不必急于回答問題,而是引導學生討論,并由此導入新課。左圖反映的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后期的群眾爭議的情景,請問: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為什么會引起群眾的爭議?主要是哪個階級不滿?蘇維埃政府改變政策了嗎?2、有人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那么,之前的蘇維埃政府為何要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呢? ㈡師生互動第一目 放映幻燈片,指導學生圍繞要點閱讀課文,掌握知識要點。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背景:國內戰爭,政治經濟形勢嚴峻 目的:⑴戰時: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財力,保證軍事勝利。⑵戰后:試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 內容:余糧收集制、工業國有化、強制勞動、取消貿易、集中分配等 評價:⑴為戰勝國內外敵人,捍衛蘇維埃政權,起了重大作用。⑵嚴重損害農民利益,引起新的經濟政治危機。
課堂探究問題1 分析p110《內戰時期的蘇俄形勢》圖和中間的小字,從哪些方面體現實行戰共產主義政策的必要性?過程:學生自由發言,然后歸納提煉主要內容。提示:①從地圖看:外有英、法、美、日,從東西兩面進攻蘇聯國土,內有捷克軍團和白軍發動叛亂。②從文字看:紅軍只控制全國的1/4,原料缺乏,鐵路癱瘓,工廠大量停工,糧食短缺,人民忍饑挨餓,xx活動猖獗,列寧被刺。結論:政治經濟形勢嚴峻,只能采取非常措施。聯想: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采取的“恐怖政策”。說明:在非常時期采取非常政策是必要的。問題2 1919年俄國1普特(16.38千克)糧食的價格
閱讀表格,請你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發表看法。國家征購價 6 盧布
國家零售價 30 盧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