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教學設計
要點序號化
放映蘇聯經濟建設成就的相關圖片:《農民加入集體農莊》、《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宣傳畫》、《第聶伯河發電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共青團城的建設者們》。適當補充:⑴斯大林模式下,蘇聯經濟建設意義很大: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掃除了大量文盲;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也借鑒蘇聯計劃經濟的一些做法;蘇聯經濟軍事實力增長,為后來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但是,消極影響也同樣是巨大的。⑵斯大林模式不僅是經濟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如高度的權力集中,民主集中制度遭到嚴重破壞,個人崇拜盛行,等等。⑶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客觀原因有俄國專制主義傳統、落后的經濟文化、國際環境的惡劣等;主觀原因如斯大林的個人因素、錯誤的理論指導等。課堂探究問題5 回到上一張幻燈片,并閱讀p113“閱讀與思考”題:為什么鄧小平說“列寧的思路比較好”?“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從中可以看出斯大林體制的根本問題是什么?過程:隨意抽查,提問學生。提示:思考角度:⑴新經濟政策的特點和意義;⑵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⑶根本問題是斯大林體制存在著超越生產力的缺陷,最終會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引伸:新中國經濟建設應該從蘇聯歷史中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教學總結師生共同梳理本課脈絡: 背景____________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內容____________影響____________背景__________________新經濟政策 內容__________________意義__________________ 確立__________________斯大林體制 表現__________________ 評價__________________強調:不論是列寧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變到新經濟政策,還是斯大林創立“斯大林模式”,無不是蘇俄、蘇聯歷史的轉折點。在歷史的轉折關頭,一個大國的領導人做出這樣或那樣的選擇,都是關系到國這家命運的重大事件。斯大林體制確立后逐漸僵化,對蘇聯影響巨大。有關情況,第18課還會涉及。課后練習1、有人說:“對發展經濟來講,中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和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請查閱相關資料,想想這是為什么? 2、歷史小論文:你如何看待斯大林體制?(不少于300字)教學反思 對本課涉及的許多經濟政策,學術界討論十分熱烈,觀點頗多,因此,在講課時要盡量按教科書講解,避免得出與教科書相反的結論。教師不必講得太多,應充分發揮和尊重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討論的氛圍。同時,本課與第18課是一脈相承的,教師要把握住這個大方向,以便學生形成為一個整體的知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