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學案
(2)過程
①1978年,安徽、四川--些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這種責任制使農民有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克服了過去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弊端,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②不久,在全國普遍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③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實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廢除。1983年,中央決定撤銷作為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基層單位人民公社,建立鄉(xiāng)、鎮(zhèn)政府;撤銷作為行政機構的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改革原因
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期實行的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已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要求。該體制造成企業(yè)缺乏應有的自主權,嚴重壓抑了企業(yè)和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2)中心環(huán)節(jié):增強企業(yè)活力。
(3)內容
①管理體制方面,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yè)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②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③在分配改革方面,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結果
①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yè)有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fā)展,效益顯著提高。②極大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fā)展。
【例2】“文革”以后,中國現代化建設重新啟動。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舉措是 ( )
a.直接選舉農村基層干部
b.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c.取消人民公社
d.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
【變式題2】(•江蘇鹽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后,安徽省鳳陽縣的糧食產量三年跨了三大步,這從根本上表明 ( )
a.這種責任制是中國農業(yè)現代化的唯一途徑
b.這種責任制符合現代化農業(yè)的要求
c.這種責任制與當時生產力發(fā)展的狀況相適應
d.只要調動農民積極性就沒有實現不了的目標
知識點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如何評價鄧小平的這一論斷?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1.背景
(1)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各種商品的生產計劃和銷售價格都是由中央統一制定的。僵化的體制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束縛生產力的發(fā)展,導致商品供應的嚴重不足。
(2)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在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改革進人關鍵時期。
(3)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fā)表一系列重要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2.發(fā)展過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3)1997年,中共xx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