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輔導 第13課 辛亥革命
經歷了十次失敗之后,19xx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終于獲得成功,各省反應熱烈,為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畫上了句號。
在南京被17省代表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xx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
然而在南方各省紛紛宣布效忠中華民國的同時,北方的省份卻還未脫離清政府,孫中山的政府事實上沒有實權。孫中山與其他革命黨人不得不屈服于北方大軍閥袁世凱,于2月13日提出辭職。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當選理事長。19xx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孫中山遂籌劃起兵伐袁,旋即失敗。孫中山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xx年他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并兩次發表討袁宣言。19xx年10月25日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1917年孫中山回國并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并當選為大元帥,誓師北伐。1918年被迫去職。1919年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回到廣州,次年就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退居上海。
1923年他回到廣州。同年12月29日孫中山接受列寧和中國共產黨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重組中國國民黨。次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布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1月應邀北上,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1929年6月1日奉安于南京中山陵。
孫中山一生為國操勞,是唯一一位在海峽兩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他為推翻滿清,振興中華所做的努力贏得了舉世的推崇。
不過也有部分史學家認為孫中山為建立民國所做出的努力并不足以被尊為國父。亦有人根據近年發現的史料,質疑孫中山對日本的態度。
◆傅儀
公元1906-1967年,是清朝和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皇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改造成為新人,患腎癌而死,終年62歲。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課文注釋
◆“新政”
香港稱晚清改革,日本稱光緒改革,是中國清朝末年的一場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運動,也是中國現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慈禧太后從19xx年起宣布實行“新政”,至19xx年清政府連續頒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諭。主要內容是:第一,籌餉練兵;第二,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第三,廢科舉,育才興學;第四,改革官制,整頓吏治。
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緩和國內矛盾,維持和鞏固其封建統治,適應帝國主義的侵略要求,拉攏上層資產階級分子。但實行的結果卻適得其反。總的來看,清末“新政”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當時民主革命的高潮已經到來,而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觀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如興學堂),或客觀上有利于民族資本的發展(如獎勵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來,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終覆滅。
◆“預備立憲”
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為預備實行君主立憲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