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輔導 第13課 辛亥革命
預備立憲的最初步驟是,19xx年10月(光緒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查憲政。19xx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經由歐、美各國及日本考查后歸國,擬出立憲方案,慈禧太后于9月1日頒布“預備仿行憲政”的諭旨。19xx年8月為拉攏立憲派,采取欺騙手法,宣布預備立憲以九年為限,同時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二十三條,其中關于“君上大權”的十四條,規定皇帝有權頒行法律,黜涉百司、宣戰議和、解散議院、統帥海陸軍、總攬司法權等,事實上仍同封建專制沒有什么區別。19xx年5月,清政府裁撤軍機處等機構,公布所訂內閣官制,組成新內閣。由慶親王奕劻任總理大臣,在十三名國務大臣中,漢族官僚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滿族八名,其中皇族又占五人,被譏為“皇族內閣”。
至此,清政府借“預備立憲”欺騙國人、集權貴族、鎮壓民主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立憲派的幻想隨之破滅,民主革命更加高漲。
◆《民報》
中國同盟會機關報。19xx年(光緒三十一年)11月26日在日本東京創刊。該報屬于綜合性政治刊物,32開本,每期150余頁,6萬余字,是中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最重要的輿論工具。
《民報》自創刊始,就旗幟鮮明地公布了自己的六大政治主張,即:傾覆現今之惡劣政府;建立共和政體;土地國有;維持世界真正之和平;主張中國日本兩國之國民的聯合;要求世界列國贊成中國之革新事業。設圖畫、社論、時評、譯叢、談叢、小說、紀事、說林、來稿等欄目,以宣傳同盟會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為宗旨,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同盟會的許多會員如廖仲愷、宋教仁等都在《民報》上發表過重要文章。
19xx年10月出版第24號時,日本政府以其“激揚暗殺”為詞封禁。19xx年1月復刊,2 月停刊,共出 26期。《民報》除在日本發行外,大部分秘密運銷于中國。創刊號重印6次,累計達6000份。以后各期的最高發行量達1.7萬份。
該報的創辦及其宣傳壯大了革命派的聲勢,也壯大了同盟會的隊伍,成為進步輿論的中心,但是其宣傳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過分強調了排滿而陷入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后期該報大談佛法,進步性銳減。
◆新軍
清末編練的近代化陸軍。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后,清政府派長蘆鹽運使胡橘芬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聘德國人為教官。12月8日,榮祿決定改派袁世凱到小站督練新建陸軍。
這支新軍完全按照德國營制、操典進行訓練,用新式武器裝備,擁有步、騎、炮、工程、輜重等兵種;各級軍官大多由武備學堂畢業生充任;對新兵的招募,按照西方國家的入伍要求,有年齡、體格及識字程度等規定。鎮壓義和團時,新軍擴充到1.7萬人。19xx年袁世凱任練兵處會辦大臣,新軍大加擴充。19xx年5月,北洋六鎮新軍全部練成,共計兵額近7萬人。武昌起義前夕,已編成十三鎮。新軍的編制是鎮、協、標、營、隊、排、棚,分由統制、協統、標統、管帶、隊官、排長和正、副目率領。清政府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亦稱國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多沿襲綠營、巡防營等名號),借以鞏固其垂危的封建統治。但在革命黨人積極活動下,各省新軍中的下級軍官和士兵傾向革命者日多,成為武昌起義和各省光復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