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輔導 第13課 辛亥革命
湖北新軍創始于1896年,至19xx年已練成步、馬、炮、工程、輜重各兵種1.7萬人。
◆五色旗
19xx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通過專門決議,使用五色共和旗(或稱五色旗,由紅、黃、藍、白、黑組成,分別象征中國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作為國旗,含五族共和之義。同時通過的還有十八星旗為陸軍旗。19xx年(民國二年),青天白日滿地紅被定為海軍旗。1924年9月,國民黨通告: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青天白日旗為黨旗、軍旗。1928年(民國十七年)12月17日,國民黨北伐成功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完全取代了五色旗。
◆立憲派
20世紀初,隨著“新政”和“預備立憲”而崛起的資產階級上層及其政治代表所組成的政治派別。
基本組成:主要由維新派轉化而來,包括部分地主、紳商。代表人物是國內從事實業的大資本家和紳士(如張謇)。國外為已淪為保皇派的康有為、梁啟超。
基本主張:既反對清朝統治的現狀,要求改革,也反對革命,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即繼續保持以清朝皇帝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統治,而只把它的政權組織形式改變。召開議會,建立責任內閣,以便上層民族資產階級參政。
在辛亥革命進程中的作用:
對立憲派在辛亥革命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一種觀點認為消極作用大于積極作用。
積極作用:清政府‘預備立憲“騙局暴露后,一部分立憲派傾向革命,有利于革命形勢的發展;立憲派領導的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武裝斗爭,為武昌起義的勝利創造了條件;武昌起義后,立憲派策動南方各省獨立,使清朝統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勢迅速發展,帝國主義被迫“中立”。
消極作用:武昌起義后,立憲派掌握了多數省的政權,使革命潛伏失敗的危機;立憲派促使湖北軍政府參加南北和談;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立憲派在革命隊伍內部向革命派進攻,迫使革命黨人接受了和談條件,使袁世凱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辛亥革命失敗。
◆北洋軍閥
以袁世凱為首的中國封建軍閥集團。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建陸軍”。這支軍隊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歸北洋大臣節制。19xx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轄軍隊稱北洋軍。19xx年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中國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xx年袁死后北洋軍閥分化為三個派系,即皖系軍閥、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彼此爭權奪利,不斷發生政爭和混戰。1926年7月,在國共兩黨合作倡導下,國民革命軍進行了北伐戰爭,消滅了直系軍閥吳佩孚、孫傳芳軍隊,打擊了奉系勢力。1928年國民黨各軍事實力派聯合再次北伐,奉系軍閥張作霖因戰敗退回東北,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至此,北洋軍閥的統治結束。
★閱讀拓展
◆孫中山“國父”稱謂的由來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于北京后,“總理”這一名稱一直為孫中山所獨有。
為了表示對孫中山的敬仰與愛戴,1940年3月21日,因孫中山“倡導革命,首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國民黨中常委會議一致決議尊稱孫中山為“國父”。這就是孫中山“國父”稱謂最初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