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歷史必修2專題三導學案
【自主構建】
【重難點講解】
1.全面理解經濟體制改革
(1)概念: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2)必要性:建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高度集中、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3)前提: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4)內容: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
(5)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6)根本目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7)實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2.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
土地改革 農業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時間 1950—1952年 1953—1956年 1958—1978年 1978年—至今
原因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礙生產力發展。 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 認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經濟發展 正確總結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經驗教訓
內容 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 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公有制,并實行集體經營 提高公有化制度,擴大公有化規模 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結果 解放了生產力,為農業生產和國家工業化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 典型例題1: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圖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時期的農村政策,有關其表述正確的是 ( )
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化運動 農民領取生產承包合同書
a.結果都保護了農民利益 b.都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經營方式 d.都改變了土地所有制性質
3.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
階段 政策性調整階段(1984—1992年) 制度創新階段(1992年—今天)
中心內容 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 以產權制度改革為中心內容,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措施 ①管理體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為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②所有制:把單一的公有制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③分配制度:把平均主義分配改為以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①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②“抓大放小”,在大中企業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對小企業采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