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第12課 鴉片戰爭教學設計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崛起
第12課 鴉片戰爭一、課前系統部分(一)課標分析課標:列舉1840年至19xx年間列強的侵華史實。課標要求掌握的是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基本史實,包括兩次鴉片戰爭的背景、過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二)教材分析《鴉片戰爭》是必修一四單元第一課,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學好本課對于后面幾課的學習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強侵略中國的目的,第一目虎門銷煙主要講述戰爭的導火線,而對戰前的中國與世界一句話帶過,第二目中主要講解過程和影響。第三目講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過程和給中國帶來的變化。從整體史觀的角度而言,戰前的中國與世界的情況和兩次戰爭對中國造成的影響兩部分的相關內容需要補充說明。《鴉片戰爭》是人教版新課標歷史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的教學重點之一,是引導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門檻。初中的教材第一主要講述鴉片戰爭爆發前中國和世界的概況,其中主要與政治和外交比較為主;第二,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其危害;第三,林則徐在廣州的禁煙措施;第四,英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及經過。第五,鴉片戰爭的結果和《南京條約》。與高中教材相比較,初中的教材更注重鴉片戰爭的爆發的整個過程,高中簡略了戰前中國和世界的比較,對于鴉片戰爭的經過做了淡化處理,重點在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三)學生分析《鴉片戰爭》一課,學生在初中時已學習過,學生對鴉片戰爭概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內容講述過于簡單,對其背景和影響等的表述不夠全面。高中的學生已基本具備了理性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但要是學習中照搬課本,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高中生多對課本中的隱性的知識內容感興趣,對事物也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此,通過利用網絡資源、歷史資料等材料創設歷史情景,進而了解歷史,感受歷史,能夠更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四)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鴉片戰爭的必然性;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兩次鴉片戰爭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過程與方法:(1)通過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3)通過分析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培養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歷史問題,全面客觀的歷史事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當清朝封建統治危機四伏、腐敗不堪的時候世界發生了最重要的變化,即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中國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2)通過對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分析,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開拓殖民地、爭奪世界市場和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3)通過介紹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和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喚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五)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兩次鴉片戰爭的原因和性質。難點: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六)教學方式(1)引導學生分析概括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世界,認識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讓學生會運用“現象與本質”、“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思維分析方法。(2)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材料,幫助學生學習從第一手材料中獲取信息與辨析歷史資料的方法。(七)教學用具(1)教學環境的設計與準備:按小組的形式擺放課桌。(2)教學用具的設計與準備:多媒體設備二、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一)課前探究部分(1)分析比較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英國(通過網上查找資料、教材或者其他參考書)(2)結合課本列舉兩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3)結合課本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4)依據教材,客觀辯證的分析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二)新課導入部分罌粟花,這是一種美麗的花兒,它鮮麗奪目,嬌艷欲滴,它的果實成熟飽滿。可是它卻被殖民者用來作為一種武器,將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家拖入了痛苦的深淵。今天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一起回到一個半世紀以前的歲月,去回憶那先進與落后并存,文明與野蠻同在的悲愴時代。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鴉片戰爭(三)師生互動部分1.課堂探究部分——鴉片戰爭前的英國和中國在幻燈片上分別給出一些能反映中國和英國當時社會發展基本特征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中國和英國的差別。第一張幻燈片給出四張圖片,分別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手工紡織圖、英國工廠的機器大生產、中國傳統的牛耕圖、英國田間的機器耕作。引導學生分析戰前中國和英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中國還是傳統的男耕女織,而英國是及其大生產。第二張幻燈片是也給出四張圖片,分別是清政府的軍機處、英國議會大樓、清政府的戰艦木船、英國的鐵甲艦。引導學生分析戰前的中國君主專制空前強化,而英國則朝著現代民主制度的方向發展。在軍事上中國還是傳統的木船,而英國則擁有當時最先進的鐵甲艦。最后在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完成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