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第12課 鴉片戰爭教學設計
國家
人口
棉紡織品消費量
中國
3.6億
0.75便士
洪都拉斯
14600人
934.5便士(1)從上圖這組數據你可以發現什么問題?英國的綿紡織品在中國滯銷(2)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國商人的市場調查人員,你能結合當時中國的實際分析一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嗎?自然經濟的抵制;中國消費水平低下;商品不受歡迎;(3)面對這種情況,英國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擴大在華利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材料,歸納歷史信息,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2)鴉片戰爭的經過:主要讓學生自己歸納,老師主要是提示幾個關鍵的點比如:時間、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火燒圓明園等!最后老師在幻燈片上打出一些具體的圖片加深學生的印象。(3)《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的內容:在幻燈片打出來,給學生分析一下,主要介紹開放的十一個通商口岸,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來,并指出與鴉片戰爭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相比較有什么特點(一是遍布整個沿海,二是開始深入長江中下游地區。)8.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讓學生依據課本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社會性質: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了。政治上: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經濟上:便利了列強的商品輸出;清政府的變化:政治上:清政府開始成為列強的服用和工具(權力結構發生變化),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鎮壓中國革命(總理衙門、總稅務司、京師同文館);經濟和思想上:興起了至災推動王朝中興的洋務運動;7.思維拓展:(學生分小組討論,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鴉片戰爭的影響)一個西方學者曾經這樣說:“……西方用‘堅船利炮’打開古老帝國閉關鎖國的大門,給他們帶去了先進的思想和先進的生產力,瓦解了這些古老帝國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個體的、小農式的生產方式。……因此,沒有鴉片戰爭就沒有中國的近代化! ”你是否贊同上面的說法? 鴉片戰爭在導致了近代中國落后的同時,有沒有促進近代中國的發展?參考答案: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災難,但也給中國人學習西方近代文明創造了某種客觀條件,終于使沉醉于“天朝上國”夢幻中的封建士大夫開始驚醒。他們開始“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清政府權力結構發生變化,洋務運動興起,中國現代化運動由此蹣跚起步……(設計意圖:要求學生站現代化史觀的角度分析鴉片戰爭的影響,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也沖擊了中國落后的封建制度,帶來了先進生產方式。培養學生全面客觀的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四)課堂總結部分1.本節課的知識框架 根本原因: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中國禁煙運動鴉片戰爭 結果:中國失敗,被迫簽訂一批不平等條約 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 影響 中國從此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第二次鴉片戰爭 結果:中國失敗,失去更多新的權益 影響 中國的主權遭到更大的破壞 清政府權力結構的變化,洋務運動興起三、課后系統部分——教學后記本節課總體上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體現了學生的主題作用,整節課上老師基本上都是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得出結論,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特別是最后思維拓展的設計,有利于活躍課堂的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會站在不同的史觀分析歷史問題。但是本節課的內容比較多,時間很緊,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不充裕。對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的講解有點單調和枯燥,應該提供更多的材料和圖片,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得出結論。凡名家治史都講究“論從史出”。的確,說任何話都是要有根據的。在分析戰爭的必然性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時,引用了較為豐富的材料來給學生以深刻之體驗,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比空洞的敘述結論有效的多,也更容易實現師生的互動。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的關鍵是要教學生學會自己分析,教室主要是在關鍵時候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