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教案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愛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它們有何表現?古希臘城邦的形成,城邦的內涵,表現發展如何?城邦的主要特征,其政治體制分類及主要特點
2.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希臘文明屬于與內陸文明或大河文明不同的海洋文明,古希臘的地理版圖破碎,難以形成統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領土廣大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古希臘的多元政治的形成與此有關。
過程與方法
運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愛琴文明的發現與成就。結合第8課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討論古希臘羅馬文化與東方文化的差異及影響、利弊。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古代希臘羅馬的輝煌文化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遺產,認識到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古代文明各有千秋,都為人類文明的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各有利弊。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導入1:我們知道文明產生的標志是國家組織、城市、金屬工具和文字的出現。中華文明產生的源頭是夏商周文明,而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古希臘文明。愛琴文明是古希臘文明的開端,其后是“黑暗時代”,隨后是古典文明時期。那么古希臘早期的愛琴文明怎樣,它的城邦制度又如何?這種制度與希臘文明又有何關系?下面就讓我們來學習這些內容。
導入2:有哪些同學看過《特洛伊戰爭》這一部電影?影片中所反映的時代與人物就出現在古希臘,讓我們一起走進愛琴海,共同了解西方文明的起源。
教學策略:
把第5課《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與第8課《思考古代政治制度的異同》結合起來講。
一. 介紹古希臘的自然地理環境與居民
1. 自然地理環境
a范圍:以愛琴海為中心,包括希臘半島、愛琴諸島和小亞細亞沿海地帶,構成“愛琴海世界”
b 特征:希臘半島——多山少大河、平原,土地貧瘠,發展農業條件較差。內陸因山脈阻隔,交通不便;東部沿海地帶----海岸曲折,多良港,有利于發展航海貿易事業。
小亞細亞沿海地帶——土地肥沃,海岸曲折,多良港,島嶼眾多,自然條件極為優越
愛琴諸島——特別是克里特島,處于西亞、北非和南歐的中心,海上交通方便,是古代地中海交往的橋梁
2.居民 a前40xx年后,一批小亞細亞移民與希臘半島、克里特島和其他島嶼的原有居民融和。形成:皮拉斯古人、卡里亞人、勒勒吉人,他們創造了愛琴海世界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
b前25xx年左右,一支阿卡亞人從多瑙河流域遷入
c前12世紀前后,大批操希臘語的印歐人遷入定居,有愛奧尼亞人、伊奧利亞人、多利亞人
二. 愛琴文明的發現及美麗傳說(中間播放8分鐘影片《特洛伊》)
愛琴文明的發現:愛琴文明有三個文明系統:克里特文明(crete)、基克拉底斯(一個群島,包括羅德島、米羅島等,著名的米羅的維納斯即發掘于此)文明和希臘底文明。這三個文明系統各有三個發展階段,只是基克拉底斯文明的第三個階段被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mycenae)文明所涵蓋。希臘底文明發展到中期和后期,我們又叫它"邁錫尼"文明。邁錫尼是一個城市,這個文明就以它為代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荷馬史詩》是以邁錫尼的國王阿加門農(agamemnon)遠征特諾伊為主線的,邁錫尼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