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初步發展教學設計
重點: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措施
難點:沒收官僚資本;調整并發展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
教學過程:
導入
教師提問:我黨為鞏固人民民主政權而采取的措施?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后導入新課。
一、嚴峻的經濟形勢
首先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概述建國初期面臨的嚴峻經濟形勢,并分析其原因。
二、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措施
讓學生設想新中國政權應該首先采取何種措施,其次應該采取何種措施,第三應該采取何種措施。
在學生分析過程中,教師提醒學生將初中世界歷史知識中關于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的內容遷移過來,使學生很自然地想到新中國政權應該首先采取“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的辦法使國家首先掌握經濟命脈,以便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的鞏固奠定經濟基礎,也為克服當時嚴重的財政經濟困難、恢復國民經濟、進而實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和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創造物質前提。教師要結合相關內容對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進行講解如下:沒收官僚資本,徹底摧毀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前提和保證。官僚資本,即中國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就把沒收官僚資本列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綱領之一。官僚資本是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但其作用又同反動政權不同,它的主要社會功能是從事物質生產。所以中共和人民政府在沒收官僚資本過程中,采取了完全不同于打碎舊的政權機構的辦法,從而保證了沒收官僚資本工作的順利進行。沒收官僚資本,既是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同時從消滅大資本看,也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人民政府通過沒收國民政府的財產、官僚資本和帝國主義在華企業,連同原革命根據地生長起來的公有經濟,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從1950年起,黨和政府在沒收的官僚資本企業中進行集中和全面的改革。改革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進行民主改革;第二階段進行生產改革。通過改革使這些企業從所有制關系到經營制度都按照社會主義原則建立起來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建立,使國家掌握了經濟命脈,這就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奠定了經濟基礎,也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同時也為當時克服嚴重的財政經濟困難、恢復國民經濟、進而實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和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物質前提。
講解“穩定物價,統一財經”時,教師重點講解“銀元之戰”、“米棉之戰”對于新中國政權鞏固的重要性。
關于“調整并發展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一項,教師要做相關分析如下:原因:一是當時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較大,占有重要地位;二是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發展國民經濟的積極作用。政策: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具體做法:一是按照“公私兼顧”的原則,調整公私關系。這是調整的重點。即調整國營工商業與私營工商業的關系和負擔。二是按照“勞資兩利”的原則,調整勞資關系。處理好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關系。三是調整產銷關系,以實現城鄉互助、內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