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第八章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形成
第一節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
1977年鄧小平對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整頓;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及歷史意義;平反冤假錯案工作的展開;十一屆六中全會及《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思想道德目標
1、通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通過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偉大歷史意義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不僅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而且是中國命運的轉折點。從此,中國走向了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3、通過對《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主要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樹立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觀點,并對學生進行真、善、美觀念的教育。
能力訓練目標
1、通過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及歷史意義的教學,培養學生結合史實分析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主要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及偉大歷史意義、《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難點: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三年恢復和三年改造,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也開始在實踐中探索建設本國社會主義道路。但是,由于我黨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和正確的理論指導,走過了一些彎路。尤其是“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給國民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在撥亂反正中,終于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八章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形成,今天來學習第一節 偉大的歷史轉折
講授過程
一、背景:
1、“文革”后在徘徊中前進:——必要性
提問:“文革”為什么會出現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
經過十年“文革”,積累下許多嚴重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國家生活的正常秩序亟待重建,百廢待舉,黨和政府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但是,客觀上由于“文革”十年造成的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亂不容易在短期內消除,主觀上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從理論到實踐都是在堅持和延續“文革”的“左”傾錯誤,經濟建設中又急于求成,這就嚴重阻礙了中共指導思想和指導方針的轉變,使撥亂反正出現步履艱難、徘徊前進的局面。這也成為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必要性。
有了必要性,說明當時必須實現歷史轉折,但當時實現歷史轉折的可能條件充足嗎?
2、可能性
(1)、鄧小平重新恢復工作
提問:鄧小平復出后,做了哪些整頓工作?
鄧小平復出后,科學教育文化事業出現了全新的面貌。鄧小平號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這不僅從理論上澄清了“文革”中極“左”影響,也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保障。1977年底,在“文革”中被廢棄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復。
(2)、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粉碎“四人幫”后,黨和政府開始全力整頓經濟,從而使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