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課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材料三 (德國)總理(科爾)說:“我們太貴了”,……有一個詞開始走紅:既得利益。……據說這些既得利益現在都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指的是病假工資、子女補貼費、對不當解雇的保護、失業救濟金、國家創造就業機會、每周5天工作制、每年30天法定休假,……1996年4月出臺的政府施政綱領使用了這樣的標題:《為了增長和就業》。科爾和他的部長們現在開始剝奪這些既得利益,全面削減各種社會福利和工資。……(這些政策的)核心理論之一是德國的社會福利國家變得愈來愈昂貴了,過多的公民……寧愿領取社會福利金而不去工作。
——漢斯—彼得·馬丁 哈拉爾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對民主和福利的進攻》
(2)依據材料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德國總理科爾說“我們太貴了”的原因是什么?其影響如何?為此,當時德國政府打算采取什么措施?(5分)
材料四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對此出現了以下兩種議論、看法。
看法一 “ … … 好在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小。已無新大陸可以發現。連南極冰層下的土地業已測量清楚,連大西洋中時隱時現的珊瑚島也已記錄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說法。東方人、西方人,不過是‘地球村’中的‘雞犬相聞’的村民而已。”
――(劉心武《獻給命運的紫羅蘭》)
看法二:見漫畫
(3)你贊同哪種看法?依據材料概括其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理由。( 5 分)
22.(14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5年,日本千葉市川崎煉鐵廠將嚴重污染的鐵礦石廠轉移到菲律賓。這個事情在當時的日本被認為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污染轉移到其他國家,不致危害本公民,又有充分理由向世人宣稱,這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賺取外匯和工人就業的機會。
——賴余貴《污染轉移與生態殖民》
材料二 xx年12月,香港承辦世貿部長會議,全球幾千名反全球化人馬隨之紛紛殺到,用特區政府的話叫做“展現世界示威文化”,有人說反全球化運動已經“全球化”(見下圖)。
材料三 xx年3月11日,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世界多維勒會議上表示,中國和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希望成為全球化的替罪羊。(見下圖)
走向世界的澄海玩具 西班牙發生焚燒“中國制造”的鞋類事件
材料四 有人歡迎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他們認為這是能夠帶來幸福的“餡餅”;有人反對全球化的到來,認為這是一個“陷阱”。(見右上圖)
請回答:
(1)你如何看待材料一中的“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3分)
(2)你如何評價材料二中日益升溫的反全球化活動?(3分)
(3)你如何看待中國在全球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4分)
(4)對全球化現象你有什么認識?(4分)
第26課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 - 5 caabd 6―10 babca 11—15 dcbcb 16—20 bbd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