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學案
a.生產力的發展 b.生產關系的發展
c.諸侯爭權奪利 d.周王室腐敗無能
7、(1999年上海)在漢語中,“鼎”被作為權利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應追溯到:
a.商周時期 b.春秋時期
c.戰國時期 d.秦漢時期
8、對于春秋時期發生的“楚王問鼎”事件,正確的認識是:
①一些諸侯國勢力日趨壯大②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已經動搖③分封制受到沖擊,完全解體④奴隸社會原有的統治秩序被破壞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歷史現象反映出的本質是:
a.諸侯國幫助周王室鞏固統治 b.周天子把權力下放給諸侯
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周王室文化衰敗軍事落后
10、西周統治者確立以嫡長子繼承制為宗法制核心的主要動機是:
a.保證王權平穩過渡 b.鞏固父系家長的宗族地位
c.防止國家財產流失 d.明確大宗和小宗等級關系
11、按西周宗法制的規定,下列不一定能成為相對血緣關系范圍內的大宗的是:
a.周天子的嫡長子、嫡長孫
b.卿大夫的嫡長子、嫡長孫
c.諸侯的嫡長子正妻所生的長子
d.諸侯正妻所生育的兒子
12、西周按照血緣宗族關系構成的金字塔式宗法制等級是:
a.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b.士-卿大夫-諸侯-周天子
c.周天子-卿大夫-諸侯-士
d.周天子-諸侯-士-卿大夫
【課堂自我小結】
1、分封制的內容及影響?
2、分封制對西周的統治起了什么樣的作用
【課后鞏固拓展】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
──《禮記》
材料三:(西周)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四:春秋之世,魯之朝王者二,……而如齊至十有一,如晉至二十。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的變化是什么?出現變化的標志又是什么?
(2)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出的變化現象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
(3)上述兩種變化產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