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古代中國--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學設計
古代中國--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學設計
肥西中學 張俊好
【教學目標】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第1課時,主要講述古代中國早期階段的政治制度。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不僅鮮明地反應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歷史和地域特色,對三代政治文明發展起了重要的保證作用,而且其興衰為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必然基礎,為學生理解秦漢以后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產生、發展的必然性,作了合理的鋪墊。它們對當今中國的民族心理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將歷史與現實聯系,有利于學生認識中國的國情。設定教學目標如下:
1.掌握重要概念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等。
2.結合相關材料分析并歸納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3.懂得聯系現實學習歷史,學會運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4.懂得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體現。懂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尊老愛幼、尊宗敬祖等與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加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理解中國當今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戰性。
【教學方式】
1.重新整合教材內容,使之為教學目標服務
教師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時,要結合主題思路做大膽地取舍。中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經歷了夏商兩代,到西周時期較為成型、完備。“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而西周的分封制,特別是宗法制對后世的影響極大,因此在教學時就側重于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他方面,諸如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及影響就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如青銅器圖片、史料等,通過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方式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印象,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3.充分運用史料和課本中提供的各種信息,相互補充,相互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史料是學生認識歷史的一種重要途徑。其他信息,比如導言、“學思之窗”、“歷史縱橫”、圖、表等都是本課的有機組成部分。各部分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啟發,教會學生把握史料和各種信息的內容和主旨,有效地促進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教師圍繞主題補充或重新整合課本提供的歷史信息,比如選擇《禮記?禮運》中的兩段材料來對比說明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是歷史的進步;引用課本中孔子的一段話來說明政治制度的繼承性。“學思之窗”中的“楚王問鼎”的故事說明周王室權力的衰微,分封制趨于瓦解。“周朝分封諸侯分類示意圖”等加深學生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解和認識。
4.滲透“研究性學習”精神,通過學生自主體驗、合作交流等手段突出主體地位,重在引導學生用聯系、比較、問題探究等方法體驗和學習歷史。促進學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詳見[教學構思])
5.創設情景,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具有探究性意義的學習。(詳見[教學構思])
【教學構思】
內容
教師
學生
效果
1.從青銅文明到政治文明
資料引入:青銅器圖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結論:夏商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取得重大發展。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政治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我國古代政治制度就發端于夏商周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