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社會經濟》教案(舊人教版高三)
《兩漢時期的社會經濟》教案(4)(舊人教版高三)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重農抑商政策;農具的改進,牛耕的推廣;水利事業的發展,農耕區域擴大;稻麥種植的推廣;耕作、管理技術的進步;農學研究的成就。紡織業、冶鑄業、制漆業、煮鹽業、造船業的成就。商業的繁榮,武帝鑄五銖錢。長安及“五都”的繁華。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對兩漢農業、手工業、商業及城市發展繁榮具體表現的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兩漢時期重農抑商政策與手工業、商業發展關系的認識,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兩漢時期經濟發展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用全面的、聯系的觀點闡釋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經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通過對兩漢時期社會經濟的學習,“探索出終極的經濟原因”,總結一定的經濟規律。
2.兩漢時期的大一統局面,促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國家的穩定,民族間的密切交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3.漢代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對我國后世的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4.兩漢是我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手工業取得許多新的成就,在當時世界上居于先進地位。
5以兩漢時興修水利、治理黃河的史實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
教學要點
一、農業的發展
1.農業發展的原因
2.農業發展的表現
(1) 農具的改進,牛耕廣泛推廣
(2)水利事業發展,農耕區域擴大
(3)稻麥種植推廣
(4)耕作、管理技術的進步
(5)農學研究的成就
二、手工業的成就
1.特點:規模大、分工細、工藝精
2.表現
(1)紡織業
(2)冶鑄業
(3)制漆業
(4)煮鹽業
(5)造船業
三、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1.商業的繁榮
2.武帝鑄五銖錢
3.城市的繁華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興盛、商業的繁榮。
難點:重農抑商政策與手工業、商業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兩漢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
課時和教具
本節課為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講述本課之前,教師應先對社會經濟作一定闡釋: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以及由此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歷史的發展歸根結底受經濟發展,主要受生產力發展的制約。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經濟。古代社會經濟可分為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門類。。由此導入新課。
二、“農業的發展”一目,是本節的重點之一,需要講清三個問題。
(一)農業發展的原因。
此處原因的分析有兩個層次。一是西漢社會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兩漢時期,大一統局面形成,中央政權得到鞏固,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得以實施,各民族間交往密切,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二是農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方面加以說明。由于漢初經濟的凋敝,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決定了兩漢的統治者均采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歷史上主張重視農業而限制或輕視工商業的經濟思想和政策。這一政策既對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穩定社會秩序和鞏固封建統治有利,又對商業的發展起過阻礙作用,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十分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