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社會經濟》教案(舊人教版高三)
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包括:農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進步,水利設施的興修,農作物品種的推廣,耕作、管理技術的進步及農學研究的成就等因素。
(二)農業發展的表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農具的改進,牛耕廣泛推廣。教師首先應分析其背景。漢初,牲畜比較缺乏,一般農民只能用人力耕作。西漢政府下令禁止宰殺耕牛,規定殺牛、盜牛者受重刑。保護耕畜的法令,一直為歷代所沿用。到武帝時,牛馬數量增多,牛耕已經從黃河、長江流域一帶,傳播到東北、西北的一些地區。與此同時,由于武帝實行國家壟斷冶鐵業的政策,鐵制農具也逐步推廣到西域和珠江流域,且鐵制農具的種類增多。其次,提示學生觀看教材中《二牛抬杠牛耕畫像石》插圖,歸納出農具的改進包括犁壁(強調此發明比歐洲早10xx年)和耬車的發明;牛耕技術的改進主要指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到東漢時已推廣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牛耕法已開始出現。
2.水利事業發展,農耕區域擴大。教師可從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的洪水泛濫事實入手,結合小字內容,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黃河原稱“河水”,黃河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先秦時期,黃河流域環境狀況良好,適合農業生產。中游氣候溫和,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下游氣候濕潤,湖泊較多。戰國以來,這一區域的森林開始遭到破壞。商鞅變法時因大規模墾殖而遭受破壞的西安附近塬區森林和秦嶺北坡邊緣森林,到秦始皇時期,因大興宮室,已砍伐殆盡。其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淤積而抬升,黃河開始泛濫。治理黃河成為漢朝統治者不得不時常關心的大事。漢武帝與東漢明帝(命王景負責)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正是由于漢統治者認識到農業是天下之本,水利是農業之本,故而采取措施,促使漢代水利事業得到發展,農耕區域擴大。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漢代關中水利工程示意圖》,認清兩漢4個農田水利地區的不同特色及農耕區域擴大的史實。
3.稻麥種植的推廣。教師可讓學生回憶戰國時期糧食作物的主要品種,然后指出: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和水利工程的興修,為農作物的推廣種植帶來益處。兩漢時,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南方則以種植水稻為主。
4.耕作、管理技術的進步。主要表現在:在干旱地區推廣代田法,優選種子,水稻育秧移植等。
5農學研究取得可喜成就。教師首先應講清:在兩漢農業發展的基礎上,農學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農學研究的成果,反過來又對農業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然后結合小字講述《勝之書》及《四民月令》的特點、內容。
三、“手工業的輝煌成就”一目,是本節的重點之一,需要講清三個問題。
(一)漢手工業取得成就的原因。可提問“漢朝統治者既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保護農業,壓制工商業,為何兩漢的手工業、商業卻能取得輝煌成就?”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我國封建社會,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強調扶植與發展“男耕女織”的個體小農經濟,把手工業視為農業的副業,顯示出自然經濟的特征。雖然如此,手工業與商業仍有它們的地位和作用。以自然經濟為特征的封建經濟,并不絕對排斥商業和手工業。窮奢極欲的統治階級需要有商業與手工業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產品。各地區物品資源的差別,也需要彼此交換、互通有無。由于生產工具的發展和小農經濟生產規模的狹小,各種農業器物的生產已非小農家庭之力所能奏效,“故工不出,則農用乖”;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場。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者雖然倡導以農為本,工商為末,重農桑而抑工商,手工業和商業卻始終在不斷發展著,成為封建經濟的必要組成部分,以至出現了把從事手工業與商業作為致富必要手段的思想。司馬遷認為:“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此言末業,貧者之資也。”兩漢時期的手工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