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燦爛的文學教案
二、《離騷》
教師1、欣賞《離騷》名句,誰人所作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學生:簡介屈原
教師2、分析《離騷》概況、特點和價值
概況:世界文化名人,我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屈原所作。屈原采用楚國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開創了詩歌新體裁──“楚辭”,又稱“騷體 ”。《離騷》是楚詞代表作,抒情長詩。
特點:楚言楚地(楚辭體);句子參差不齊;浪漫主義色彩。
價值:是抒情長詩,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詩人把深厚真摯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達了人民的熱愛。
教師小結:《詩經》、楚辭在我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們的影響已突破文學領域,滲透到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各個方面。清人趙翼《論詩》中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文學史上,人們常以“風”“騷”并舉。“風”指《詩經》,“騷”指楚辭。
三、漢賦
(1)漢賦
教師1、漢朝時,楚辭盛行。文學家以楚辭為基礎,創造出了一種半詩半文的綜合文體——賦。 什么是賦,有什么特點?著名的佳作是什么?
學生,特點:詞藻華麗,手法夸張的,內容豐富,氣勢恢宏
表現出當時宏闊碩大的文化氣度、豪邁勇進的時代精神,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佳作: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上林賦》,作品借“子虛”、“烏有”和“亡是公”)——補充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和子虛烏有成語的來源
張衡的《二京賦》
四、唐詩
1、教師:在文學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最輝煌的時期當數——唐朝。其原因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可作如下歸納:
國家的統一和國力的強盛,為詩歌的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開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舉“以詩取士”,不僅使文人思想開放、活躍,也直接刺激了詩歌創作的迅猛發展。
在此,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一定社會的文化和經濟、政治的內在聯系,逐步培養他們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2、成就:
初唐:王勃、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盛唐: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李白(“詩仙”)、杜甫(“詩圣”。)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杜牧和李商隱(“小李杜”)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3、 唐詩名句欣賞。
學生各說一句,表達作者什么感情或反映了怎樣的社會背景。
教師補充。
4、價值:黃金、輝煌、燦爛,源源流長。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巨大貢獻。
五、宋詞
唐代詩歌繁榮,同時還出現了詩的另一種表達形式。句子長短不一,更便于抒發感情。這就是詞。成為宋代文學的主流形式和標志。
1、宋詞繁榮原因:教師補充(歌曲《明月幾時有》導入)
① 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
② 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
③ 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此,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一定社會的文化和經濟、政治的內在聯系,逐步培養他們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2、成就: